回覆列表
  • 1 # mayhr2174

    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現在浙江安吉)人。生於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梁武帝天監初年,為郡主簿。天監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臨川王蕭宏將他推薦給武帝,很受欣賞。後又被任為奉朝請(一種閒職文官)。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於是私撰《齊春秋》,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觸犯武帝,書焚,並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卒於普通元年(520年),時年五十二歲。吳均是歷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註釋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他又是著名的文學家,有《吳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擴充套件資料《與朱元思書》寫作特色1、寫作順序:由總到分、由下到上的順序描寫景物。文章第一部分開篇寫“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遊富春江的總體感受,然後交代了自己遊覽的路線後,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文章內容。文章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照應上文總括的“異水”,第三段照應上文的“奇山”。由總到分,條理清晰,結構緊湊。文章第二部分先寫水,先寫水底“游魚細石”,然後寫水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接著第三段寫山,由低到高,再寫山間景物。整體景物由下到上、自然按視覺的移動來寫景物,有條不紊。2、景特描寫: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第二段寫水時,抓住了動靜兩種情況下水的特點:在迂緩處水的特點是清澈。作者描寫水清澈的特點用了誇張的修辭:“水皆縹碧,千丈見底”,而且用水底景物來突出這個特點:“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流迅急處水的特點是飛速洶湧,作者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第三段寫山時,抓住了山陡峭高聳和山間景色優美的特點來寫的。在寫山的陡峭高峻時寫群山“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競”“直指”生動描畫出山峰陡直的樣子。寫山間景色,作者選取山間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動物、植物、泉水,動靜結合。聲色俱全地展現了山間美景。3、情景交融:寫景中融入了作者濃厚的感情。文章第一段是總寫,從總體上感受“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閒、輕鬆之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用議論景色直接表達對景物的喜愛之情。第二段寫山景的時候,描繪山的雄偉峭拔,顯示出讚歎之情;寫山間景色,各種動植物等,體現出對美景的陶醉神往,進而抒發了淡泊名利、嚮往平靜自然生活的心情。4、文章語言:語言簡約清新,內涵豐富。多用駢句,鏗鏘有力、工整清麗。文章在寫景的時候運用大量駢句,使文章讀來更琅琅上口,並且把相關聯的事物並列起來描繪,更是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如寫山間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不僅將清越的泉水擊石聲和歡快的鳥鳴聲並列在一起,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同時泉水和鳥鳴的聲音相互和應,更別有一番風韻。而“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蟬聲的喧鬧,猿聲的淒厲,顯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素描中的排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