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詩歌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與後代的詩歌有著極大的差異.
詩歌是最早的文學形式之一,在文字發明以前就有了歌謠--這是口頭文學的歌謠.隨著人類語言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詩歌出現了,
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詩歌應該算是《詩經》,其中的詩大多是四言詩,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八言。
《詩經》以後的兩三百年,是散文的時代,直到屈原的出現.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後人把和《離騷》相同的詩歌稱為“騷體”或“騷體詩”,也叫做“楚辭體”,騷體詩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兮\些”字。騷體詩為以後出現的五七言詩開闢了以“三字結構”為主的發展道路。
西漢東漢五言詩繼續發展,並被採入樂府,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七言詩的興起於五言詩在時間上基本一樣,到曹丕的兩首《燕歌行》問世後,七言詩才正式確立下來。但直到兩百多年以後的南宋劉裕建宋之後,七言詩才得到普及併成熟。
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的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詩,主要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先成形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故又稱“永明體”,其多指五言詩,要求格律對偶,使得文章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這種理論稱為“永明聲律論”。
初唐的早期,詩壇基本上還是籠罩在南北朝糜豔雕琢的宮體詩風之下,到了盛唐時期,出現了大批天賦極高的詩人,他們把初唐以來講究聲律詞藻的近體詩與書寫慷慨情懷的古體匯而為一,達到了聲律風骨兼備的完美境界。在此時期,格律詩歌基本成熟,嚴格要求平仄、押韻、對仗。即使有的時候不能完全達到平仄、押韻、對仗的要求,也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即講究“拗救”。
另外,關於詩歌的體裁,一般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一般來說,就是指格律詩,講究“字、句、韻”。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包括唐宋以及之後的詩人所寫作的古代體裁的詩歌,也包括樂府詩歌等形式。
先秦時期的詩歌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與後代的詩歌有著極大的差異.
詩歌是最早的文學形式之一,在文字發明以前就有了歌謠--這是口頭文學的歌謠.隨著人類語言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詩歌出現了,
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詩歌應該算是《詩經》,其中的詩大多是四言詩,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八言。
《詩經》以後的兩三百年,是散文的時代,直到屈原的出現.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後人把和《離騷》相同的詩歌稱為“騷體”或“騷體詩”,也叫做“楚辭體”,騷體詩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兮\些”字。騷體詩為以後出現的五七言詩開闢了以“三字結構”為主的發展道路。
西漢東漢五言詩繼續發展,並被採入樂府,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七言詩的興起於五言詩在時間上基本一樣,到曹丕的兩首《燕歌行》問世後,七言詩才正式確立下來。但直到兩百多年以後的南宋劉裕建宋之後,七言詩才得到普及併成熟。
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的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詩,主要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先成形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故又稱“永明體”,其多指五言詩,要求格律對偶,使得文章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這種理論稱為“永明聲律論”。
初唐的早期,詩壇基本上還是籠罩在南北朝糜豔雕琢的宮體詩風之下,到了盛唐時期,出現了大批天賦極高的詩人,他們把初唐以來講究聲律詞藻的近體詩與書寫慷慨情懷的古體匯而為一,達到了聲律風骨兼備的完美境界。在此時期,格律詩歌基本成熟,嚴格要求平仄、押韻、對仗。即使有的時候不能完全達到平仄、押韻、對仗的要求,也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即講究“拗救”。
另外,關於詩歌的體裁,一般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一般來說,就是指格律詩,講究“字、句、韻”。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包括唐宋以及之後的詩人所寫作的古代體裁的詩歌,也包括樂府詩歌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