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春風
---宋.佛印了元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著者小傳:佛印了元(1026-1086),字絕老,俗姓林,饒州浮樑(今江西景德鎮)王氏子。北宋著名詩僧,住鎮江金山寺,與蘇軾、黃庭堅等人交好。擅書法,能詩文,尤善言辭,宋神宗賜號佛印。
賞析:秦少游和蘇東坡參禪,有一人走過,身上生滿蝨子。蘇東坡說:“人身上的垢穢中生出了蝨子。”秦少游卻說:“蝨子是棉絮中生出!”兩人為此爭執不休,最後請教佛印禪師,佛印於是做了這首詩偈。
凡夫自隔於聖的關鍵之處在於:凡夫在諸法緣起性空的平等境中妄見生滅幻相而分別執著,造作諸業,輪迴不休。一切諸法皆是真如實相的隨緣顯現,緣盡而滅,與此當中畢竟平等、了不可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片西飛一片東”,東西南北、暖寒向背等等,都只不過是緣生緣滅而已,又哪裡有什麼定性可得呢!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前一段西來意”,哪裡又不是祖師西來意呢!物我本自亦知,無常正是恆常。正如行言禪師雲:“森羅尤象,諸佛洪源。顯明則海印光澄,冥昧則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則何以於諸塵中發揚妙極,卷舒物象,縱奪森羅?”
宋 蘇東坡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禪詩。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許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蝨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真髒,身上的汙垢都生出蝨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蝨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下評斷說:“蝨子的頭部是從汙垢中生出來的,而蝨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蘇東坡因此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物我的合一”。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原因是因為我們把世間的“空有”分開,因此產生種種的矛盾、衝突、差別,但是在禪師的心中,物我是一體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內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沒有分別,而將它完全調合起來,好比一棵樹上,雖然同樣接受空氣、Sunny、水分,但是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而彼此能無礙的共存於同一株樹上。泯除物我的對待,才能得到圓融的統一,管它蝨子從棉絮或汙垢中長出來,把“自”、“他”的衝突去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摘自《禪師與禪詩》 釋星雲)
整首詩的意喻,就是要我們捨棄妄想分別。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不必要的矛盾滋生煩惱,常常執持自己所見的觀點,可是有時我們所見的層面,有可能如手的兩面,見到背面的手與手掌的手一定有不同之處,但究竟手背是手;還是手面是手?只是所看的不同罷了,因為沒有了任何一面,都不能成完整的手。禪師的心,就是把我們對於事相總是執著對待化、兩極化的心態,加以觀察、融合,當我們能夠全面觀照時,就能把看似矛盾的東西調和起來,當下能夠跳離這些框框,泯滅彼此、物我的對待差別,世界又豈會障礙?圓滿的人生自能展現眼前。
一樹春風
---宋.佛印了元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著者小傳:佛印了元(1026-1086),字絕老,俗姓林,饒州浮樑(今江西景德鎮)王氏子。北宋著名詩僧,住鎮江金山寺,與蘇軾、黃庭堅等人交好。擅書法,能詩文,尤善言辭,宋神宗賜號佛印。
賞析:秦少游和蘇東坡參禪,有一人走過,身上生滿蝨子。蘇東坡說:“人身上的垢穢中生出了蝨子。”秦少游卻說:“蝨子是棉絮中生出!”兩人為此爭執不休,最後請教佛印禪師,佛印於是做了這首詩偈。
凡夫自隔於聖的關鍵之處在於:凡夫在諸法緣起性空的平等境中妄見生滅幻相而分別執著,造作諸業,輪迴不休。一切諸法皆是真如實相的隨緣顯現,緣盡而滅,與此當中畢竟平等、了不可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片西飛一片東”,東西南北、暖寒向背等等,都只不過是緣生緣滅而已,又哪裡有什麼定性可得呢!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前一段西來意”,哪裡又不是祖師西來意呢!物我本自亦知,無常正是恆常。正如行言禪師雲:“森羅尤象,諸佛洪源。顯明則海印光澄,冥昧則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則何以於諸塵中發揚妙極,卷舒物象,縱奪森羅?”
宋 蘇東坡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禪詩。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許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蝨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真髒,身上的汙垢都生出蝨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蝨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下評斷說:“蝨子的頭部是從汙垢中生出來的,而蝨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蘇東坡因此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物我的合一”。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原因是因為我們把世間的“空有”分開,因此產生種種的矛盾、衝突、差別,但是在禪師的心中,物我是一體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內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沒有分別,而將它完全調合起來,好比一棵樹上,雖然同樣接受空氣、Sunny、水分,但是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而彼此能無礙的共存於同一株樹上。泯除物我的對待,才能得到圓融的統一,管它蝨子從棉絮或汙垢中長出來,把“自”、“他”的衝突去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摘自《禪師與禪詩》 釋星雲)
整首詩的意喻,就是要我們捨棄妄想分別。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不必要的矛盾滋生煩惱,常常執持自己所見的觀點,可是有時我們所見的層面,有可能如手的兩面,見到背面的手與手掌的手一定有不同之處,但究竟手背是手;還是手面是手?只是所看的不同罷了,因為沒有了任何一面,都不能成完整的手。禪師的心,就是把我們對於事相總是執著對待化、兩極化的心態,加以觀察、融合,當我們能夠全面觀照時,就能把看似矛盾的東西調和起來,當下能夠跳離這些框框,泯滅彼此、物我的對待差別,世界又豈會障礙?圓滿的人生自能展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