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薄荷小姐姐有話說
-
2 # 李致元
把前人沒做好的做好,給後人規劃一下未來!每代人不都是這樣麼?你所看到的只是表象。本質基本就這樣每個行業如此。把一個事業做的超越前人就是突破!
-
3 # 啊修羅
每個年代都有機會或者機會來臨時你做好準備了嗎?你有一直準備著等待機會的降臨?房地產?那年代有錢買房的有幾個別說炒房了,個體還可以只要從小一步步經營,網際網路?交易?自媒體?只要個人有那能力你也能成功
-
4 # 職場Tav
什麼是機遇?即是關鍵點的掌握。
“點”這個字很誤導人,好像暗示你只要找到一個點,就能撬動地球似的。
千萬別有這樣的思考模式,這叫劍未配妥,出門已是江湖,酒尚餘溫,入口不識乾坤。
也不是說不能去找這個點,但它幾乎是一種“恩賜”。
比如,你進了機場海關閘口,想抽支菸但身上沒有,而整個機場裡就只有一家賣煙的。
通常這種情況你會發現,店員的臉都很臭,漲價30%都得買。
裝修就是幾個櫃子,陳列就是把東西擺上去而已,經營策略不需要,盈利方式相當簡單粗暴。
最受罪的是員工和消費者,老闆能不能賺到錢不好說,至少能獲得溜鬚拍馬的樂趣。
只是,誰都不能拿房東怎麼樣。
你的生意有這樣的優勢條件嗎?如果沒有,從這個方向開始探討一些關鍵要素,會蠻有意思的。
1、地理優勢通常發生在服務的“密集度不足”
透過基礎服務,或者說剛需,所帶來的人潮能與其他消費進行捆綁。
比如充電樁。像在上海,買輛新能源汽車,牌照免費送,想申請充電樁,嗯...總之,充電樁密度不足。
很多人開車路徑都是兩點一線,一般會在幾個固定站點進行充電,平均充一次電30分鐘。
所以建設一個具規模的充電站,能自帶流量的給周邊帶來收益提升,坪效會比其他地方更高一些,像是便利店、餐飲、理髮廳、麵包店等小商鋪都能因此受益。
然而很多充電站的周邊沒有整體的商圈規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汰弱留強之後,才會逐步形成消費生態圈。
能提前看懂“密集度”的現象,就算是找到機遇了,因為對一般創業者來說,這就是選址最關鍵的考量之一。而從平臺的角度來看,服務點的“密集度”會比以往所說的“滲透率”更具體一些。
2、人潮聚集都具有“非來不可”的特徵
非來不可的因素不同,帶來的族群不同,產生的效益也不同。
比如火車站、機場、加油站、高中小學旁邊、物業管理處、地鐵出入口、辦公樓中庭、允許臨時停車的免費路段、辦理出入境證件、幼兒園輔導班集中地區等。
這些區域都會自帶流量,甚至比電商更具優勢,經營坪效也會比其他地方高出許多。
比如在小學旁邊,文具和玩具的銷售就會比其他地區好;允許臨時停車的免費路段,小餐館和便利店的生意就會比其他地區好。
到這裡你應該明白有個好地點,也要與人群配套相對應的需求,這才是創造機遇的關鍵要素。
無論為了閒聊消磨時間,還是下載最新影片,或是迷戀一家餐館的味道。人們會因為一些“非來不可”的因素,而形成人潮,這就為你帶來了增加收益的可能。
比如,你為一碗5塊錢的陽春白雪湯麵的口感深深著迷,天天過來吃,忽然有一天興起念頭,點了一塊豬排,要再多付8塊錢。
就算只是一家小麵店,也需要掌握配套的概念,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回覆列表
我感覺你說的不太對
50後是開工廠
60後是下海做外貿
70後是房地產(大多數50後都在2010-2016年間認為房地產是泡沫 不能買房子)
80後網際網路
90後數字貨幣
10後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