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52944140293

      名家是專研「名實」關係的學術派別,偏好辯說理論,對諸子百家的思惟方式饒有貢獻,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等專研解析名相,不過其中含有混淆辯證的矛盾觀念。

      最典型的故事:”白馬非馬“,是名家公孫龍所著。"白馬非馬"是戰國時期哲學家公孫龍提出的一個非常有趣、流芳千古的一些哲學命題。他對這個哲學命題詮釋:具體的馬不是抽象的馬。

      《公孫龍子》是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後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著作,《漢書·藝文志》中收錄了《公孫龍子》十四篇,但只有六篇儲存下來了。第一篇《跡府》也是後人蒐集的有關他的事蹟,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孫龍所作。作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馬非馬"論和"離堅白"而著名,他的這些思想分別見於《白馬非馬論》和《堅白論》中,這是公孫龍名辨思想的核心內容。在《公孫龍子》一書中,公孫龍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所具有的內在矛盾,他的特點就是誇大這種矛盾,並否認兩者的統一,所以最後得出違背常理的結論。即白馬不是普通所說的馬,顏色中的白色和質地的堅硬他也人為地分裂開來論述。

      惠施的“遍為萬物說”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間(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諸子百家,主張聯合齊、楚,尊齊為王,以減輕齊對魏的壓力,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諸子百家。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國被迫改用張儀為相國,把惠施驅逐到楚國,楚國又把他送到宋國。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於各國的支援,魏國改用諸子百家為相國,諸子百家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也和諸子百家一樣,曾努力鑽研諸子百家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儲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reightCertificate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