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好人沒好報,明朝的于謙居然下場不好,發生在以尊重儒家出名的大明朝。于謙另立新君,朝庭是認可的,反悔的也是朝庭,難以想象,大明朝有很多粉絲,這樣的大明朝值得粉嗎?
6
回覆列表
  • 1 # 鼎玉軒轅

    明代的于謙被譽為“救時宰相”,他組織的北京保衛戰為大明延續了將近二百年,他的功績不可謂不大,然而他的下場卻不好,英宗復辟後,立馬就把他逮捕入獄,後被殺,那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下場呢?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身為外臣,不應插手皇室內部事物,即便是特殊時期,也為他埋下了禍根。他說服孫太后,立朱祁鈺為帝,孫太后嘴上沒有異議,心裡怎麼想,誰都不知道,畢竟搶的是自己親兒子的皇位,心裡對於謙沒有芥蒂也是很難得。再加上英宗回來,英宗嘴上說無意於爭奪皇位,但是曾經身為一朝天子怎麼甘心,再加上回來後受到景泰帝的虐待,更加痛恨于謙推景泰帝上位了。如果一直是景泰帝在位或者他兒子繼位還好,然而景泰帝只在位八年,他的兒子在當上太子也不幸夭折,就這樣景泰帝絕嗣了,也就註定了于謙的悲慘命運。

    二,于謙偏執剛直的性格,皇帝支援他時,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失勢,勢必受到小人的構陷,事實也是如此,英宗在小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擁護下復辟,而這幾位長期被于謙打壓,尤其徐有貞,想頂替于謙的位置,巴不得置於謙於死地。所以他的命運已經註定了。

    所以奪門之變後,英宗立馬處決于謙王直等人,一代賢相,為大明延續兩百年國祚的救星就此隕落。可以說自從於謙推景泰帝登上皇位時就註定了他的命運。幸好成化帝還算通情達理,為他平反,但是下場確實悽慘。

  • 2 # 秦箏漢韻

    明朝于謙被譽為“救時宰相”,在明英宗復位之後,立即被殺不可謂不讓人唏噓落淚,一個人力挽狂瀾,延續大明王朝的命運不可謂功高震主。之所以下場如此慘烈我想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第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明朝官員設定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文官群體太龐大,因為明朝不設定宰相是為了加強君權,但是為了監察百官設定了都御史,又為了監察御史再設立六科給事中,同時,明成祖朱棣取得政權之後,雖然遷都北京,但是明朝在原來的國都南京還有一整套權力機構,南京六部和都御史以及給事中等,如此龐大的系統人員很多,相互之間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團體如:“鄉黨、年黨”等,有些時候相互援助提攜,石亨之所以推薦,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和于謙結成同盟,畢竟當時的于謙炙手可熱,但是拒絕得很乾脆,這就得罪了石亨他們一幫人,太清明瞭別人怎麼活呢?

    第二:臣強則君弱。

    于謙的功績太高,京城保衛戰之前,力排眾議調集周圍精英軍隊救援京師,造成是于謙一個人挽救了大明王朝。造成只知道于謙而不知道皇帝,在勝利之後于謙的每項任命和建議都必須得到履行,這就說明臣子太強勢了,作為皇帝感到了威脅,更有甚者于謙在軍隊的威望很高,作為兵敗得太上皇,最後又奪權成功的皇帝,能有什麼臉面和于謙對立朝堂,每次面對這麼一個人,皇帝能心裡舒服嗎?萬一倔強的于謙在議事時來一句:如果沒有我您能回來繼續當皇帝嗎?作為皇帝怎麼辦呢?

    由以上兩點,于謙被冤殺是一種必然,同時也說明大明王朝江河日下,被推翻政權是一定的,再加上明朝的君主喜歡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不上朝,煉丹藥等等,雖說崇禎皇帝想要中興但是螳臂當車,已經無可挽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經中帶曼字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