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覽古》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懷古之作。此詩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結句突然一轉,說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隻鷓鴣在飛。全詩透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淒涼的對比,表現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所寫的歷史事件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嚐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領全詩,來寫滅吳後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士的錦衣還故鄉,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於洗淨,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後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裡開始迴盪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雲,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曆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後的繁盛、威風,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後,越王採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於吳王,於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範,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後亡國自盡。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裡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當年忍辱負重,臥薪嚐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著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乾乾淨淨了。那麼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於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隻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淒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透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透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透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越中覽古》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懷古之作。此詩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結句突然一轉,說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隻鷓鴣在飛。全詩透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淒涼的對比,表現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所寫的歷史事件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嚐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領全詩,來寫滅吳後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士的錦衣還故鄉,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於洗淨,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後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裡開始迴盪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雲,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曆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後的繁盛、威風,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後,越王採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於吳王,於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範,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後亡國自盡。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裡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當年忍辱負重,臥薪嚐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著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乾乾淨淨了。那麼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於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隻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淒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透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透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透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