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舊時中國民間用以搔癢的工具。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大約出現於戰國之時,又稱“搔杖”。中國南北朝對此物的稱謂不同。
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據有關資料記載,此物遠在東漢時就已有之,在清朝時,已成為宮廷的珍寶之一。它的造型是由雲紋、靈芝做成頭部銜結一長柄而來。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當時人們用它來搔手顧不到的癢處,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較為特殊的製品,是中國傳統的吉祥之物。
雖說如意出於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無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這種創造的構思,也可以說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變成捲雲形、靈芝形、心字形及團花形如意,是唐以後的事,並用金玉珠寶製作,不僅使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還增加幾分仙氣與祥和的神韻。至清代,如意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的功能也達到空前的高貴,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於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現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可欣賞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間,大型如意為廳堂的一種陳設,小型如意成饋贈之物,以示吉祥的祝願。常見材質有金、銀、玉、角、牙、翡翠、珊瑚、銅、竹、木等。清雅悠閒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著“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物。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藝術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而柄端由直狀變為小靈芝形、雲朵形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
如今,在故宮博物院便可欣賞到清代皇家的如意。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陳列的一柄金絲嵌寶三薰如意,構造十分奇巧:如意的頭、柄以及中間處制有三個香薰。器身上金絲所嵌碧璽、珍珠、寶石等亮麗奪目,可稱如意中的極品。然而,許多種工藝品一旦發展到過於強調繁複的形式和用料講究時,其末路也便不遠了。
如意,舊時中國民間用以搔癢的工具。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大約出現於戰國之時,又稱“搔杖”。中國南北朝對此物的稱謂不同。
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據有關資料記載,此物遠在東漢時就已有之,在清朝時,已成為宮廷的珍寶之一。它的造型是由雲紋、靈芝做成頭部銜結一長柄而來。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當時人們用它來搔手顧不到的癢處,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較為特殊的製品,是中國傳統的吉祥之物。
雖說如意出於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無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這種創造的構思,也可以說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變成捲雲形、靈芝形、心字形及團花形如意,是唐以後的事,並用金玉珠寶製作,不僅使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還增加幾分仙氣與祥和的神韻。至清代,如意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的功能也達到空前的高貴,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於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現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可欣賞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間,大型如意為廳堂的一種陳設,小型如意成饋贈之物,以示吉祥的祝願。常見材質有金、銀、玉、角、牙、翡翠、珊瑚、銅、竹、木等。清雅悠閒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著“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物。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藝術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而柄端由直狀變為小靈芝形、雲朵形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
如今,在故宮博物院便可欣賞到清代皇家的如意。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陳列的一柄金絲嵌寶三薰如意,構造十分奇巧:如意的頭、柄以及中間處制有三個香薰。器身上金絲所嵌碧璽、珍珠、寶石等亮麗奪目,可稱如意中的極品。然而,許多種工藝品一旦發展到過於強調繁複的形式和用料講究時,其末路也便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