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醬是我們熟悉的一種食材,其製作工藝已流傳千年。但在孔子所處的時代,醬包含的意義已遠遠超越食物領域,有定尊卑排序的意義,所以孔子所說的“不得其醬不食”,並不單純指對食物是否合口味的挑剔。

    記載周人食醬的主要史料有《周禮》和《禮記》,這些文獻記載通常用一種叫“豆”的容器來盛放食用的醬,而豆器的擺放講究則體現著尊卑等級秩序。

    比如《儀禮·士昏禮》中提到:“設對醬於北,菹、醢在其南,北上”。醬、菹、醢是三種不同類別的食用醬,其中的醬不僅指各種食用醬的總稱,也單指以鹽和酒調製成的鹹味醬。由於“鹹”的諧音是“先”,所以鹹味被當作百味之首,再加上當時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有限,產鹽量極其有限,鹽在當時是官控物資,即便是貴族階級用鹽也要受制於天子諸侯所得貢鹽的多少,因此這種以鹽調製的鹹味醬,地位最為尊貴,有“百味之醬”的稱號,被擺放在最為尊貴的北邊位置,相應地食用它的人身份地位自然也很尊貴。

    醬的南邊依次為菹、醢,所謂菹指用酸味調味品醃漬的蔬菜醬,而醢則指肉醬。由於傳統中國是以農業立國的,以種植業為主,所以先民提倡日常飲食以穀物和蔬菜為主,比如孔子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就是說飯桌上穀物、蔬菜的數量應該多於肉類。由於菹既是由蔬菜製作的,而且它的口味是僅次於鹹的酸味,所以菹的地位僅次於醬,位於醬之南,而醢的地位又次於菹,在三者中處於最南邊的位置,離尊位最遠。

    由此可見,在今人看來屬於食用領域的醬,在周禮中竟有定尊卑等級之意義,不得不歎服雖然先人所處的時代生產力水平極為有限,但他們對食物的講究程度、賦予食物社會意義的想象力並不亞於今人。

  • 2 # 美食吃貨DIY

    “醬文化”大致分為兩個層次,一層屬於食文化的食用價值範疇;另一層屬於社會或經濟價值範疇,關注的是其食用以外的價值,如醬延續幾千年生命力的奧妙所在等。從經營學角度來看,能否透過醬文化的啟示,找到企業品牌長久不衰的答案。本文擬透過對湖西島從有機種植到有機食品加工的可追溯體系,向社會奉獻四方認證綠色有機調味品——湖西島牌手工釀造有機晾曬醬油與醬文化中的“尊、孝、和、藝” 四種文化現象的內在聯絡,分述中國企業惟有精益求精、踏踏實實地追求“道”、追求“信義”的“慢功”文化,才能達到孔子“六藝”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遊於藝的品牌之“道”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身上出疹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