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0。3%鹽水治療小瓜蟲病
發表於: 2012-08-19
部分摘自網路
小瓜蟲病是全球性淡水魚類普遍流行的一種常見疾病,在中國傳統和名優養殖魚類中時有發生,並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慘重經濟損失。
一、病原 為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於魚的面板、鰭條和鰓等部位。成蟲球形,個體較大,大小為0.30.8×0.30.5毫米,全身密佈短而均勻的纖毛,體上有縱向纖毛線,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圓形胞口,並有大、小核,大核呈馬蹄形,小核呈球形緊貼在大核上,胞質內散佈大量伸縮泡和食物粒。幼蟲為長卵形,前尖後鈍,後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佈均勻一致的纖毛。蟲體遊動活潑,並能隨意改變形狀。
二、症狀 病魚涉及各齡組的各種淡水魚和溯河性魚類,尤以魚種食害更大。病魚體表、鰭條及鰓瓣上佈滿大小1毫米左右白色點狀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俗稱白點病。重度魚體頭部、軀幹、鰭條處粘液明顯增多,與蟲體混為一體,好像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眼球渾濁、發白,表皮發炎腐爛、區域性壞死。鰓上大量寄生時,粘液增多,鰓絲端部貧血,鰓小片破壞。病魚在水中反應遲鈍,遊動緩慢,不攝食,成群遊池邊或水面。此病發病期短,常引進暴發性死亡。
三、發病規律 多子小瓜蟲適宜繁殖的溫度為1525℃, 水溫高於25℃時亦有發生,但一般不形成胞囊,28℃以上幼蟲易死亡。因此說小瓜蟲病具有明顯的發病季節,全國各地均可發生,春、秋季及南方初冬季均為發病流行季節,而且對魚的種類及年齡沒有嚴格選擇性,養殖密度大、水質差的魚塘更容易發生,尤其以流動性差的小水體、高密度養殖的幼魚及觀賞性魚類為嚴重。一旦發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極高。小瓜蟲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傳播子代的,成熟的小瓜蟲脫離魚體後,分泌出透明而又有彈性的胞囊,並沉入水底或附著在水草與植物碎屑上,然後開始分裂,經810次分裂繁殖後,可形成數百上千個幼蟲。幼蟲在水溫1520℃條件下,再經24小時左右,即可脫離胞囊,在水中游動並侵襲宿主,小瓜蟲只有在水中游動時才能被藥物殺死
用0。3%鹽水治療小瓜蟲病
發表於: 2012-08-19
部分摘自網路
小瓜蟲病是全球性淡水魚類普遍流行的一種常見疾病,在中國傳統和名優養殖魚類中時有發生,並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慘重經濟損失。
一、病原 為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於魚的面板、鰭條和鰓等部位。成蟲球形,個體較大,大小為0.30.8×0.30.5毫米,全身密佈短而均勻的纖毛,體上有縱向纖毛線,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圓形胞口,並有大、小核,大核呈馬蹄形,小核呈球形緊貼在大核上,胞質內散佈大量伸縮泡和食物粒。幼蟲為長卵形,前尖後鈍,後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佈均勻一致的纖毛。蟲體遊動活潑,並能隨意改變形狀。
二、症狀 病魚涉及各齡組的各種淡水魚和溯河性魚類,尤以魚種食害更大。病魚體表、鰭條及鰓瓣上佈滿大小1毫米左右白色點狀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俗稱白點病。重度魚體頭部、軀幹、鰭條處粘液明顯增多,與蟲體混為一體,好像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眼球渾濁、發白,表皮發炎腐爛、區域性壞死。鰓上大量寄生時,粘液增多,鰓絲端部貧血,鰓小片破壞。病魚在水中反應遲鈍,遊動緩慢,不攝食,成群遊池邊或水面。此病發病期短,常引進暴發性死亡。
三、發病規律 多子小瓜蟲適宜繁殖的溫度為1525℃, 水溫高於25℃時亦有發生,但一般不形成胞囊,28℃以上幼蟲易死亡。因此說小瓜蟲病具有明顯的發病季節,全國各地均可發生,春、秋季及南方初冬季均為發病流行季節,而且對魚的種類及年齡沒有嚴格選擇性,養殖密度大、水質差的魚塘更容易發生,尤其以流動性差的小水體、高密度養殖的幼魚及觀賞性魚類為嚴重。一旦發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極高。小瓜蟲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傳播子代的,成熟的小瓜蟲脫離魚體後,分泌出透明而又有彈性的胞囊,並沉入水底或附著在水草與植物碎屑上,然後開始分裂,經810次分裂繁殖後,可形成數百上千個幼蟲。幼蟲在水溫1520℃條件下,再經24小時左右,即可脫離胞囊,在水中游動並侵襲宿主,小瓜蟲只有在水中游動時才能被藥物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