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時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終發展為國家,即魏國。商末隗姓魏國後被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魏,已有4000年曆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佔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於魏地,建立另一個姬姓魏國。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於三家分晉事件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再傳三世到魏王假,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曆史,史稱魏姓正宗。
源流三
魏姓出自羋姓,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為羋姓之後裔。秦武王去世後,擁立武王之異母弟嬴則(秦昭王),曾長期任秦相,封於穰(今南陽鄧州穰東一帶),號穰侯,魏冉之族後裔皆姓魏,這支魏姓有2300年曆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源於氐族,南北朝時期孝文帝到洛陽後,向百姓徵重稅,民不聊生。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氐族人王元壽聚眾萬人起義,自號“沖天王”,改姓名為魏揭,對抗北魏王朝,但最終被鎮壓。魏揭被殺,其餘子族人遷逃藏匿,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漢姓為姓氏者,稱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元朝時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漢姓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個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漢姓為魏氏、周氏、吳氏等。在土家族、彝族、北韓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時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終發展為國家,即魏國。商末隗姓魏國後被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魏,已有4000年曆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佔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於魏地,建立另一個姬姓魏國。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於三家分晉事件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再傳三世到魏王假,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曆史,史稱魏姓正宗。
源流三
魏姓出自羋姓,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為羋姓之後裔。秦武王去世後,擁立武王之異母弟嬴則(秦昭王),曾長期任秦相,封於穰(今南陽鄧州穰東一帶),號穰侯,魏冉之族後裔皆姓魏,這支魏姓有2300年曆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源於氐族,南北朝時期孝文帝到洛陽後,向百姓徵重稅,民不聊生。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氐族人王元壽聚眾萬人起義,自號“沖天王”,改姓名為魏揭,對抗北魏王朝,但最終被鎮壓。魏揭被殺,其餘子族人遷逃藏匿,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漢姓為姓氏者,稱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元朝時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漢姓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個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漢姓為魏氏、周氏、吳氏等。在土家族、彝族、北韓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