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07580589610

    1、《觀書有感》——宋代朱熹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問渠那得清如許?”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2、《清明》——唐代杜牧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譯文: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借問酒家何處有?”問題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五代李煜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譯文: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詩人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4、《望嶽》——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譯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5、《次北固山下》——唐代王灣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譯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這兩句前一句問,後一句答,採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作者是有鄉卻不可歸,有家卻不能回,一種失落、遺憾、惆悵的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此時的作者看到正在歸去的大雁落在了洛陽河邊,思鄉之情更加濃烈,一種無盡的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有企業管理崗位加班不給加班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