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庫馳科技
-
2 # 富春惡水
在社會經濟運動的歷史上,曾存在過生產矛盾,但生產矛盾這個概念並沒有上過報,上過其它傳媒什麼的,就是說,到目前為止,生產矛盾只是一個經濟運動史上的歷史概念。但儘管是經濟運動中的歷史問題,還是有必要去理解認識它。因為對經濟運動的認識不是一個小問題,其對於我們認識今天的經濟運動會有幫助。
說生產矛盾是一個歷史概念,是說生產矛盾存在於賣方市場,其存在的第一個必要條件是市場的供不應求,正由於市場的供不應求,社會生產才有一個看似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如果進入買方市場,產品供過於求,則生產矛盾就被異化了,不存在了,這是很明顯的。
生產矛盾存在的另一個必然條件是,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形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在賣方市場,供應需求的社會基本經濟活動是物質資科的生產,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就不能保讓社會的基本物質需求,而保證了這種社會的基本物質需求的每一企業的經濟行為所匯成的經濟運動的潮流,就構成了生產矛盾。
在當時的情況下,工農產業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經濟的主流,商業流通只是作為生產的未道工序,銀行只是為生產和消費服務的補充,其所佔的經濟份額非常小。
生產矛盾概念的歷史界限,其以賣方市場為限,在中國,賣方市場結束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傳媒一般認為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於1998年,但亞洲金融危機起於1997年7月下旬,盛於1998年,這一年對經濟影響最大。故生產矛盾結束於1997年7月。之後則是經營矛盾統領於經濟運動了。當然,現在有許多國家尚未進了買方市場,在他們國家的經濟運動中還存在生產矛盾。但當經營予盾出現之後,經營矛盾對於生產矛盾具有覆蓋性,用經營矛盾來解釋、認識和指導經濟實踐具有更大的理論優勢。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兩對決定和反作用,是原經濟理論對賣方市場經濟運動的概括和總結。這個理論產生於國外,那裡也許沒有矛盾的概念,中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現矛盾論的哲學思想,而用矛盾的哲學觀點來分析經濟運動,會比其它方法更好使,這就是哲學武器的魅力。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上,存在生產矛盾,在生產矛盾之下,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構成了生產矛盾的主體內容,而上層建築遊離於生產矛盾之外,所以存在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
探索生產矛盾,是探索經營矛盾必需要搞清楚的一個前期問題,單獨直接提出經營矛盾,就變得有些突兀,在生產矛盾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兩對作用和反作用在當時經濟環境下的理論正確性。而從生產矛盾,由於市場形態的變化,而進入到買方方場,表明了生產矛盾的消亡,而隨之經營矛盾的出現,是順理成章的。
回覆列表
我理解不深,只說點淺見,供參考。
關鍵在於經濟基礎這個概念,它關連著前後兩對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是經濟層面的矛盾關係。
但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中,不只存在著唯一的生產關係,而是存在著很多種生產關係。那這個社會階段的上層建築是由誰決定的呢?當然是由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決定的,這種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就是經濟基礎啦。可見經濟基礎是從生產力生產關係矛盾中衍生出來的,因此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是從屬於生產力生產關係矛盾的,後者決定前者。
統治階級之所以能成為統治階級,因為他們在一定時期內代表著當時的最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也因此上層建築才能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表現。
這兩對矛盾是連在一起不能完全分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