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38879273574

    1.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激發觀察興趣   觀察的效果決定於觀察的目的任務明確到何種程度。觀察的目的任務愈明確,觀察者對知覺物件的反應就愈完整、愈清晰,因而觀察的效果就愈好。反之,學生就會東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領,得不到收穫。如學生對天天看的黑板,如果讓學生回答黑板的構造(包括顏色、質料等組成部件)多數學生就說得不夠準確,這是因為以前誰都沒有給自己規定過這方面觀察任務的緣故。因此教師必須預先明確地向學生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並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儘量把觀察的目的任務提煉明確些,具體些。   在向學生指明觀察的目的任務,並使目的任務具體化的同時,教師還應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因為,如果學生時時處處依賴教師的指示,觀察力是培養不起來的。觀察興趣可以透過郊遊、參觀、訪問等多種途徑來培養。必要時,教師可進行課外指導。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可講解觀察到的現象,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應為他們安排課外活動小組,這就會激起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對大自然和社會現象產生觀察的興趣。   

    2.觀察的方法   (l)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教育學生在觀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觀察事物要全面細緻,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事物的各部分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有著某些必要的聯絡。如果我們不注意全面細緻的觀察,就會以偏概全、犯片面性錯誤。所以觀察事物必須從頭至尾,全面觀察,只有瞭解到全面的情況,才能進行概括分析,認清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同時又要培養良好的觀察型別,既有綜合又有分析,既要防止忽略整體,又要避免“疏漏細節”。例如:引導學生觀察柴油機的工作原理時,應預先要預習或複習熱機一章的內容。觀察前的知識準備得愈充分,觀察的效果就愈好,相反觀察的效果一定不好。   (2)培養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習慣。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他們往往容易對現象中的強烈刺激或他們感興趣的現象所吸引,而忘記了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制定好觀察計劃,要求他們嚴格按著計劃有步驟、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觀察,使之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在觀察時善辯多思,對觀察的事物要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發掘出事物的深刻含義。要隨時指導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事物。與此同時,還要告訴學生事物的含義往往不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要養成多用腦反覆思考的習慣。學生透過觀察生活的表面現象去捕捉生活的本質和主流,只有這樣才能恰當地反映客觀事物。   (3)培養學生重複觀察的習慣。因為人的觀察力是有相對限度的,一次觀察往往會忽略細小的但卻是很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要進行重複觀察,直到對事物全面掌握之後。觀察中指導學生及時做全面記錄的習慣,觀察後要進行總結,總結時可檢查觀察的目的任務是否完成。總結的形式有書面和口頭的兩種,書面總結除文字記載外,也可附上圖表和圖樣。透過總結不僅可提高觀察能力,還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對學生進行觀察的訓練   實踐活動是觀察能力發展的基礎。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提出不同的觀察要求,對他們進行觀察的訓練。例如低年級學生透過觀察自然景色,進行口頭作文式的書面作文。讓中年級學生觀察比較熟悉、比較明顯的人和事物,寫簡單的觀察日記。讓高年級學生觀察特點不外露、需要仔細鑽研的人和事物,寫比較複雜的觀察日記或記敘文。對中學生觀察範圍適當擴充,讓他們走向社會有選擇地觀察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事物。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旦掌握了觀察的途徑和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觀察力時,他們就會在每時每刻透過這個“智力結構的眼睛”開啟一切知識的奧秘,走向探索知識領域的深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朋友圈從來沒有關於老婆孩子的,代表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