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姓名:荀子 諸子百家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華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宇宙觀方面,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透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號,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積極意義。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長於文學,在戰國諸子中,他與孟子、莊子對後世影響最深。 《荀子》為文的特點,在於“雄渾”。其學問淵博精深,所以行文氣魄宏大雄渾,有包容諸家的氣概。比如《勸學》總結了治學經驗,為後世傳誦宗法。在《富國》《王霸》篇中,縱橫於古今,引述歷代興亡鑑轍。而《天論》篇,則探微扶隱,極宇宙之玄奧,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氣勢雄渾,為諸子所不及。後人稱其文“學分之足,了數大儒”(《藝概•文概》)可謂中的之論。
人物姓名:荀子 諸子百家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華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宇宙觀方面,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透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號,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積極意義。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長於文學,在戰國諸子中,他與孟子、莊子對後世影響最深。 《荀子》為文的特點,在於“雄渾”。其學問淵博精深,所以行文氣魄宏大雄渾,有包容諸家的氣概。比如《勸學》總結了治學經驗,為後世傳誦宗法。在《富國》《王霸》篇中,縱橫於古今,引述歷代興亡鑑轍。而《天論》篇,則探微扶隱,極宇宙之玄奧,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氣勢雄渾,為諸子所不及。後人稱其文“學分之足,了數大儒”(《藝概•文概》)可謂中的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