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38718972581

    徽派建築的形成過程,受到了徽州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這裡原來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為適應山區生活的“幹欄式”建築。中原士族的大規模遷入,不僅改變了徽州的人口數量和結構,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與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體現在建築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築中典型的“樓上廳”形式,樓上廳室特別軒敞,是人們日常活動休憩之處。這是因為山區潮溼,為了防止瘴癘之氣,而保留了越人“幹欄式”建築的格局。同時,由於大量移民的湧人,人稠地狹,構建樓房也成為最佳選擇,但多依山就勢,侷促一方,為解決通風光照問題,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變成為適應險惡的山區環境,既封閉又通暢的徽州“天井”。而山區木結構的房屋又易於遭受火災,為了避免火勢的蔓延,便又產生了馬頭牆。早期的徽派建築形式,正是外來移民與原住民文化交融的產物。

    明朝中葉以後,徽商崛起,雄據中國商界。致富後的徽州商人,將大量資本返回家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建築的投入。他們修祠堂,建宅第,造園林,豎牌坊,架橋樑,蓋路亭,給徽州鄉村面貌帶來了巨大變化。由於“賈而好儒”的特點,具有很高文化素質的徽商們在建築中注入了自己對住宅佈局、結構、內部裝飾、廳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築逐漸形成風格獨特的建築體系,使徽派建築不僅具有實用性,還蘊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查詢老公的通話和簡訊記錄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