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嫁女兒》 嫁“走仔”,是家庭中的四件大事之一。民間習俗,根深蒂固,世代相傳,人們沿襲傳統禮法,把美好的願望寄託在婚嫁的禮儀上,濃厚的地方色彩,譜成潮汕地區有趣的民俗風情……
青年男女在媒人提親、雙方同意之後,男女雙方的生辰屬相如能相合,且三天之內各自家中生活正常,沒有發生諸如打破一個碗,散了一條桶箍等不吉利的小事情,便可行聘定親。聘金數量不論多少,總不能奇數而絕對要偶數,面額既要有大額又要有小額。聘金的放置總要正面向上,下面大額,上面小額,捲成管狀,封上紅紙,再包信物(男方送給女方的紀念品)。這寄託著男女雙方輩份分明,有大有小,成雙成對。聘金如不是男方親送而託月老送給女方,月老未成家的,應父母健在;已成家的,夫妻要成雙成對。因為“姻緣無錯對,錯對不成雙”,以圖個吉利,討個頭彩。
在女兒的嫁妝擔上面,放著一束樹枝,這是母親特意送給女兒的禮物,名日“青頭”。“青頭”很有意思,因為農村把丈夫做那些該由妻子做的事和對妻子服服帖帖的男人叫做“青頭”。母親送給女兒的這個“青頭”,就是要女婿做個“青頭人”。嫁妝到了夫家門口,“青頭”的一端要先進入,然後由送嫁的人將其安放在新婚夫婦的眠床頂架上,讓新郎時時看到它,提醒自己要時時體貼妻子,愛護妻子,做個名名副其實的“模範丈夫”。
女兒出嫁那天要與兄弟分錢米。母親就在簸箕或竹篩上面放上錢和米,用力搖簸,邊搖邊念:“簸圓圓,簸後兒孫大有錢;簸勻勻,明年抱個男外孫。”然後把錢米按兄弟人數和女兒各分一份。女兒拿上這份米錢,同定婚信物一併裝入為出嫁而特製的肚兜裡。到夫家的第三天,將錢米放入夫家的米甕,信物交給丈夫保管。另外,女方隨嫁的衣物、器具,都要放上錢幣,身上穿的禮服也應逢袋必放錢,這隱祝新婚夫婦家庭幸福,代代(袋袋)有錢,榮華富貴。 女兒出嫁的那一天早晨,要和父母兄弟共進早餐,而其他女性不能入席。如父母、兄弟因事缺席者,也應備位,配上碗匙盛上飯,表示圓圓滿滿。早餐上,雙親用長面(諧音“長命”)祝福女兒婚後夫妻健康長壽,家庭幸福,萬事如意。女兒吃上豬肝炒蔥,聰明伶俐,能孝敬公婆,愛護小輩,和睦鄰里。這叫做豬肝炒蔥,食了會“通朗”(意為聰明)。
女兒出嫁離開家門時,應向雙親行禮叩揖,以報雙親養育之回恩。寓意為:雙親啊雙親,女兒已長大成人,要踏上新生活,為人媳婦,不能在家服侍雙親,望雙親保重玉體,祝雙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雙親兩手牽起女兒,接受女兒祝福,並送出門庭。做女兒的,這時有如雛鳥離巢,出於兒女心情深,因而流淚泣哭,這種感情現象,習俗叫做哭點目汁給兄弟做家財,願兄弟富貴榮華。兒是母親心頭肉,做母親的為了女兒的幸福,在女兒出門時還應提著“紅花水”噴灑,且邊噴邊念:“紅花水,噴上轎,‘走仔’ 變做夫人阿奶樣;紅花水,噴上天,‘走仔’合內合外合厝邊。”以表達對女兒幸福新生活的寄望,同時也作為給女兒為人媳婦以後待人處事的臨別贈言。
在女兒嫁妝中,有母親為女兒特意準備的一盒縫衣針和一個骨梳。嫁妝可少,而針、梳不可無。女兒到夫家之後,把針分別上門送給親房和鄰居的姆婆和嬸婆等長輩。民俗說是用針“縫”緊各位女輩的嘴,祈望凡事包涵指教;接受贈針的人,莫不稱小媳婦賢慧,知書識禮,也明白其中奧妙,即使新娘仔有些乖戾,一想贈針,也能諒情,減少事端。送針、梳的另一個俗說是寄意媳婦要用針自“縫”嘴巴,不可鸚鵡學舌,招惹是非;一遇事端,要有理有智,象骨梳那麼堅硬,象梳子理蓬髮一樣,把事情辦得有條不紊。(完) 昨晚與朋友在飯桌上談到結婚的事,有人覺得潮汕人的婚俗很什麼,我覺得這中間一定有誤會,潮汕人雖然都是一大家子,但是對子女的出花園,婚嫁都是很重視的。設定這些習俗一定有它的寓意,今時今日,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可以把習俗做相應的簡化,但是不能誤解老祖宗對我們的美好祝福哦
《潮汕人嫁女兒》 嫁“走仔”,是家庭中的四件大事之一。民間習俗,根深蒂固,世代相傳,人們沿襲傳統禮法,把美好的願望寄託在婚嫁的禮儀上,濃厚的地方色彩,譜成潮汕地區有趣的民俗風情……
青年男女在媒人提親、雙方同意之後,男女雙方的生辰屬相如能相合,且三天之內各自家中生活正常,沒有發生諸如打破一個碗,散了一條桶箍等不吉利的小事情,便可行聘定親。聘金數量不論多少,總不能奇數而絕對要偶數,面額既要有大額又要有小額。聘金的放置總要正面向上,下面大額,上面小額,捲成管狀,封上紅紙,再包信物(男方送給女方的紀念品)。這寄託著男女雙方輩份分明,有大有小,成雙成對。聘金如不是男方親送而託月老送給女方,月老未成家的,應父母健在;已成家的,夫妻要成雙成對。因為“姻緣無錯對,錯對不成雙”,以圖個吉利,討個頭彩。
在女兒的嫁妝擔上面,放著一束樹枝,這是母親特意送給女兒的禮物,名日“青頭”。“青頭”很有意思,因為農村把丈夫做那些該由妻子做的事和對妻子服服帖帖的男人叫做“青頭”。母親送給女兒的這個“青頭”,就是要女婿做個“青頭人”。嫁妝到了夫家門口,“青頭”的一端要先進入,然後由送嫁的人將其安放在新婚夫婦的眠床頂架上,讓新郎時時看到它,提醒自己要時時體貼妻子,愛護妻子,做個名名副其實的“模範丈夫”。
女兒出嫁那天要與兄弟分錢米。母親就在簸箕或竹篩上面放上錢和米,用力搖簸,邊搖邊念:“簸圓圓,簸後兒孫大有錢;簸勻勻,明年抱個男外孫。”然後把錢米按兄弟人數和女兒各分一份。女兒拿上這份米錢,同定婚信物一併裝入為出嫁而特製的肚兜裡。到夫家的第三天,將錢米放入夫家的米甕,信物交給丈夫保管。另外,女方隨嫁的衣物、器具,都要放上錢幣,身上穿的禮服也應逢袋必放錢,這隱祝新婚夫婦家庭幸福,代代(袋袋)有錢,榮華富貴。 女兒出嫁的那一天早晨,要和父母兄弟共進早餐,而其他女性不能入席。如父母、兄弟因事缺席者,也應備位,配上碗匙盛上飯,表示圓圓滿滿。早餐上,雙親用長面(諧音“長命”)祝福女兒婚後夫妻健康長壽,家庭幸福,萬事如意。女兒吃上豬肝炒蔥,聰明伶俐,能孝敬公婆,愛護小輩,和睦鄰里。這叫做豬肝炒蔥,食了會“通朗”(意為聰明)。
女兒出嫁離開家門時,應向雙親行禮叩揖,以報雙親養育之回恩。寓意為:雙親啊雙親,女兒已長大成人,要踏上新生活,為人媳婦,不能在家服侍雙親,望雙親保重玉體,祝雙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雙親兩手牽起女兒,接受女兒祝福,並送出門庭。做女兒的,這時有如雛鳥離巢,出於兒女心情深,因而流淚泣哭,這種感情現象,習俗叫做哭點目汁給兄弟做家財,願兄弟富貴榮華。兒是母親心頭肉,做母親的為了女兒的幸福,在女兒出門時還應提著“紅花水”噴灑,且邊噴邊念:“紅花水,噴上轎,‘走仔’ 變做夫人阿奶樣;紅花水,噴上天,‘走仔’合內合外合厝邊。”以表達對女兒幸福新生活的寄望,同時也作為給女兒為人媳婦以後待人處事的臨別贈言。
在女兒嫁妝中,有母親為女兒特意準備的一盒縫衣針和一個骨梳。嫁妝可少,而針、梳不可無。女兒到夫家之後,把針分別上門送給親房和鄰居的姆婆和嬸婆等長輩。民俗說是用針“縫”緊各位女輩的嘴,祈望凡事包涵指教;接受贈針的人,莫不稱小媳婦賢慧,知書識禮,也明白其中奧妙,即使新娘仔有些乖戾,一想贈針,也能諒情,減少事端。送針、梳的另一個俗說是寄意媳婦要用針自“縫”嘴巴,不可鸚鵡學舌,招惹是非;一遇事端,要有理有智,象骨梳那麼堅硬,象梳子理蓬髮一樣,把事情辦得有條不紊。(完) 昨晚與朋友在飯桌上談到結婚的事,有人覺得潮汕人的婚俗很什麼,我覺得這中間一定有誤會,潮汕人雖然都是一大家子,但是對子女的出花園,婚嫁都是很重視的。設定這些習俗一定有它的寓意,今時今日,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可以把習俗做相應的簡化,但是不能誤解老祖宗對我們的美好祝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