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31837567369

    全篇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生辰綱”來展開的。矛盾的雙方,一方是護送生辰綱的楊志,一方是想奪生辰綱的晁蓋等人。從楊志一方來看,護送生辰綱是他感恩圖報的機會,將生辰綱安全送進蔡府,是他實現理想的開始。一路上小心應付,安排行走停歇等作息時間,旅途中謹小慎微決定行走路線。只可惜楊志等行走的時間是在五月與六月最炎熱的季節,行走的路線要經過人煙稀少的莽莽叢林,隊伍之中有虞候心中怨悵,老都管的左右掣肘,天時、地利、人和楊志一樣未得,落入吳用等人的算計之中是必然的。

    從晁蓋等人來看既得天時地利又得人和,加上吳用等用盡計謀,幾人通力合作,最後終於不費一刀一槍,計賺生辰綱。

    從全文的結構來看,課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天氣酷熱難當,寫楊志與老都管、虞候及眾位軍士的矛盾,為後文生辰綱被劫埋下了伏筆。第二部分主要寫楊志與晁蓋等人在黃泥岡上鬥智鬥勇,是全文的高潮。第一部分處處鋪墊,處處蓄勢;第二部分則以第一部為基礎,展示了事物的結局。

    全文寫法特點鮮明,伏筆照應運用自如。如前文寫“酷熱難當”,“熱了行不動”,“那石頭上熱了腳疼”,這些都為後文寫軍士熱得“歇下擔仗,那十一人都去松林樹下睡倒了”作了鋪墊。再如前文寫楊志“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拿了藤條要打”,則與後文寫楊志“拿著藤條,劈頭劈臉打去”,“拿起藤條,劈臉又打去”相照應。這樣相互照應,較完整地刻畫了楊志粗橫野蠻的性格。再如前文寫“兩個虞候口裡不言,肚中尋思:‘這廝不值得便罵人’”“老都管說:‘這兩日也看他不得,權且耐他’” “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急,心內自惱他”等就為後文的“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及“老都管別了臉對眾軍道:‘似你方才說時,他們都是沒命的!’”埋下了伏筆。這樣前文為後文埋伏筆,作鋪墊,蓄勢力,不僅使得後文能很好地張揚,而且能使全文渾然一體,給讀者一種行雲流水的感覺。

    透過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無論是對楊志精明、謹慎、蠻橫的性格特徵的刻畫,還是對晁蓋、吳用等人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應戰的群體描寫都是把他們放在故事情節中,透過他們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展現的。我們從文中可以看出楊志對行走時間的安排,對隊伍指揮權的要求充分表現了楊志的精明與小心。作者未著一句評價,讀者都能清楚楊志確實精明能幹。楊志對眾軍士的語言與動不動就揮舞藤條的動作,又如實地寫出了楊志的粗暴野蠻。作者同樣未加一字評價,但一個粗暴蠻橫的軍官形象已站在了我們的眼前。同時,讀者也明白楊志的這種對士兵不加體恤,對老都管、虞候不會改善關係的作法必然會導致楊志的失敗。並且文章用如此精明能幹的楊志遭到失敗的事實反襯了吳用等人的智慧。文章這樣一種讓人物自己去說去動去表演的寫作方法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再創作的思維空間。

    從人物性格的角度來看,楊志是本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幹,知道社會環境,知道根據地形來安排行路時間;另一方面卻又粗暴蠻橫,不知道關心屬下,不知道分擔責任,不知道利用人心,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點。因為有了這一致命的缺點,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從失敗走向失敗,哪怕他有“博個封妻廕子”的願望,但結果只會事與願違,同時他的性格中還有可悲的陰暗面。當“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你聽我說!我在東京太師府裡做奶公時,門下軍官見了無千無萬,都向著我喏喏連聲,不是我口淺,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楊志被老都管幾句喝斥,一下子就被打在七寸上,說話也沒有了理直氣壯。到後來被老都管搶白時卻只能說“不必相鬧;俺只要沒事便好。你們且歇了,等涼些走”。從以前的喝了來罵了去,到這時的近乎央討的語言,著實可以看出,楊志想得志卻又不得志,在夾縫中生存,處處受制於人,實在有些可憐。

    另外,文章中的環境烘托、細節描寫、白描手法都很有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步進電機的步距角由哪些因素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