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67156913043

    雲的形成

    如果我們知道蒸發、昇華、凝結、凝華之後,我們就容易理解雲是怎樣形成的。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裡的水分,每時每刻都在蒸發,變成水汽,進入大氣層。含有水汽的溼空氣,由於某種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過程中,由於周圍空氣越來越稀薄,氣壓越來越低,上升空氣體積就要膨脹。膨脹的時候要耗去自身的熱量,因此,上升空氣的溫度要降低。溫度降低了,容納水汽的本領越來越小,飽和水汽壓減小,上升空氣裡的水汽很快達到飽和狀態,溫度再降低,多餘的水汽就附在空氣裡懸浮的凝結核上,成為小水滴。如果溫度比0℃低,多餘的水汽就凝華成為冰晶或過冷卻水滴。它們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氣流的支託,飄浮在空中,成為我們能見到的雲。

    雲是怎樣形成的

    物理原理:

    人們常常看到天空有時碧空無雲,有時白雲朵朵,有時又是烏雲密佈。為什麼天上有時有云,有時又沒有云呢?雲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又是由有什麼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雲彩是由許多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組成的。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雲的底部不接觸地面,並有一定厚度。

    雲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結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從地面向上十幾公里這層大氣中,越靠近地面,溫度越高,空氣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溫度越低,空氣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動、植物的水分,隨時蒸發到空中變成水汽。水汽進入大氣後,成雲致雨,或凝聚為霜露,然後又返回地面,滲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後又再蒸發(昇華),再凝結(凝華)下降。週而復始,迴圈不已。

    水汽從蒸發表面進入低層大氣後,這裡的溫度高,所容納的水汽較多,如果這些溼熱的空氣被抬升,溫度就會逐漸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達到飽和。如果空氣繼續被抬升,就會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如果那裡的溫度高於0°C,則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小水滴;如果溫度低於0°C,則多餘的水汽就凝化為小冰晶。在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漸增多並達到人眼能辨認的程度時,就是雲了。

    我們已經知道,依據雲的厚度、形狀、性質等氣象學家將天空上的雲分為不同的種類,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像一簇簇纖白的羽毛,有的像一縷縷輕盈的細絲,在蔚藍的天幕上,有時候鑲嵌著銀色的鱗片,有時候卻又點綴著一團團白色的棉花。這些不同種類的雲的產生和消散,不同種類的雲相互之間的演變和轉化,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在一定的水汽條件和大氣運動的條件下進行的。

    雲的形成要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有充分的水汽,二是有使水汽凝結的空氣冷卻,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有了大量的水汽,有了空氣冷卻,水汽還不能凝結形成雲,這時還需要另一個促使水汽凝結的條件棗凝結核。

    化學原理:

    如果空氣是絕對純淨,沒有任何雜質的,水汽分子就無從依附。單個水汽分子之間相互合併的能力在一般氣溫條件下是很小的,它們相碰後往往又分開。即使聚合起來形成細小的水滴,也因為水汽分子很小,其形成的小水滴也很微小,而迅速被蒸發掉。要使水汽發生凝結,必須還要有使水汽依附、聚集的凝結核。在大氣中含有大量的微小粒子,例如鹽粒、煙粒、塵埃等,它們在水汽凝結成水滴的過程中起著凝結的核心作用。氣象上稱這些微小的粒子為凝結核。

    凝結核是很小的,它比起雲滴(雲中水滴或冰晶)、雨滴要小得多。通常,雨滴半徑為1毫米,雲滴為1/100毫米,而凝結核只有1/10000?/FONT>l/1000毫米,人的頭髮絲半徑約為5/100毫米。從這些數字可以得出比較直觀的印象,即凝結核比人的頭髮絲還要細得多。

    綜上,

    當具備了充足的水汽、使空氣冷卻的上升運動和凝結核以後,雲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工儲罐使用時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