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仙人34

    廣東借改革春風最早有了倆錢,然後接受不了幾千年來漢越血緣和文化交融的史實,不願承認自己的百越血統,個別讀過幾句書的廣東廣府人開始杜撰百越都被趕到廣西和越南(貶低廣西窮親戚),廣東廣府人是秦漢唐純正移民,繼承了華夏正音,文化正統,南嶺以北皆胡人。大面積文化不高的廣府人一看這種野史外傳,不由得自豪感油然而生,慢慢又造了差一票成國語和聯合國承認的語言之類的謠言。從心態上講,廣府人是更願意接受自己是華夏文化正統的。事實來講,粵語文化的影響力始於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崛起,粵語電影,粵語音樂,首先傳入廣東,然後廣東人以粵語文化傳遍祖國南北自豪。在此之前都是國語主導,不信看看邵氏老電影或者上海三十年代老歌。現代國語並不是解放後的產物。至於廣府話夾雜一些之乎者也,其實魯迅胡適等人推行新文化運動之前全國上下都是之乎者也,不信去看看林覺民《與妻書》,不翻譯你都不能讀懂。只能說新文化運動對廣東影響較小,所以保留較多之乎者也。其實廣府人對粵語文化沒落的失落感源於中國經濟崛起,國語流行文化成為主流,其實也是歷史必然,而且這種影響力會越來越深。粵語文化幾十年的燦爛是中國經濟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這正是廣東廣府人失落和難以接受的原因。

  • 2 # 大大

    謠言!謠言!謠言!民國一開始定的國語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加入“入聲”,可是推廣遇到了難處,民眾諷刺全國只有趙元任(民國語言學家)會說,後來沒辦法,乾脆確定了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國語。新中國以北京附近河北承德的一個地方的發音為普通話標準音。相比北京話,普通話兒化音減少,沒有了北京話的吃字現象。為什麼會有粵語差一票的謠言呢?那是因為那個時候民國最初的根據地就在廣東,孫中山也是廣東人,於是就有了這些謠言。流傳的版本還有河南話、四川話差一票的情況。其實好好想想民國時期粵語也不可能成為普通話,即使領導來自廣東,按照漢語方言分佈,有七成多的地區都說的是北方官話,民國到最後也沒實際控制全國,為了統一戰線也只可能從北方選一個作為國語,北方當時影響力最大的是北京,所以以北京話為國語也就不足為奇,現在臺灣的官方語言也不是粵語或者老蔣的家鄉話。網上還經常有人造謠普通話或者北方話是胡人的語言,某某地域的才是純正的古漢語,炫耀自己的優越感。其實各地方言都是在不斷演變吸收摒棄,北京話在演變過程中丟棄了“入聲”和“濁聲”,其他地區的方言也有各自的變化。在B站有個up的影片專門教大家說中古漢語(三國到宋末),他詳細的比較了各地的方言差別和中古漢語是如何演變的,某些詩以粵語或者客家話等讀起來更押韻,而有些詩卻以北方話讀起來更押韻,大家可以去看看,不知道影片還在不在,我幾年前看的。不管哪裡的方言都是純正的中國話。

  • 3 # 一條內褲穿到爛

    事實是西南官話(四川、湖南、雲南、貴州以及廣西桂西北的方言)才是與現在的普通話差一票,粵語差得遠呢!我也曾被別人忽悠過,後來我百度認清了這個事實!

  • 4 # 朝劍傳媒

    00

    剛剛

    確實是,最後,由廣東人孫中山先生投了反對票,孫中山前輩高瞻遠矚,何等胸懷!

    說到粵語,就有意思了,以前,沒有粵語一詞,是兩廣以外的人士發明並冠之,粵語,實質就是白話,也就是廣西梧州話,廣西人冤大頭了,自己的文化卻被盜用並命名,所以,至今,廣西人都拒不承認白話就是粵語。

    廣西冤大頭的不止這些,由於廣東影響力較大,比如飲食文化,只聽說粵菜,並無桂菜,再詳細舉例,魚生,其實廣西魚生也非常美味出色,卻完全被順德魚生覆蓋;再比如南獅舞獅文化,廣西梧州獅曾多次代表中國出賽,並多次獲得世界冠軍,悲哀的是,仍然被水準平平的佛山獅覆蓋了……

    廣西白話地區的人,明明是漢族,卻又被壯族覆了,與廣東為伍吧,又被諷為抱大腳,與廣西人為伍吧,又要揹著被壯的黑鍋……不瞭解廣西的朋友們,無語透頂了吧?

    編輯

  • 5 # 飛行者埃裡克

    假的,看看那些香港的政府官員講話就知道了,廣東話要是講的正式一點而不是俚語的話,講快了,會讓自己的口水嗆死

  • 6 # ikusa177

    這個是有趣的話題之一。如果粵語成為普通話那末尚不可。因為粵語學習難度相對來說比較大可以說掃盲運動將是一個巨大工程。

  • 7 # 酷李斯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傳言,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民國初立,為選官方語言,粵籍議員與北方議員互不相讓,粵語和北京話票數持平,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孫中山先生對粵籍議員,曉之以情動之理,親自投給北京話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語言之爭。相信了,別急,還有一個版本。1949年,為選官方語言,川渝元老與北方元老互不相讓,四川話和北京話票數持平,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毛主席對川渝元老,曉之以情動之理,親自投給北京話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語言之爭。以上通通都是謠言,這個謠言的萬惡之源來自美國,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是這樣的:18、19世紀,大批德華人移民美國,如今全美人口有17.1%自稱是德國後裔,遠高於自稱是愛爾蘭裔,英格蘭裔,蘇格蘭裔的比重,同時德國後裔遍佈美國,特別是在中西部有相當大的人口優勢。正因為德國後裔在美國的重要地位,德語差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的傳聞頗為可信。傳聞中也有一位孫國父,毛主席式的人物,美國首任眾議院議長,身為德裔的弗雷德裡克·米倫伯格,為顧全大局,弗雷德裡克·米倫伯格對德籍議員,曉之以情動之理,親自投給英語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語言之爭。然而事實是,1794年一些德裔移民要求美國政府,提供部分法律的德文版,該提案以42:41票被否決。米倫伯格在投票中棄權。但事後評價到:“德華人越快變成美華人就越好”我一票也不投,豈不是更好?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德語差一票成為美國國語這樣的情節,而只是要求一份德文版本的法律譯本的投票被42:41票否決。據《論第一屆國會選舉》記載:國會參議院廣東議員比例為10/274,眾議院廣東議員為30/596(參議院議員共計274名,每省省議會各選10名;眾議員議員取“人口比例主義”每80萬人選議員一名,總計596名)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週刊》第133、134期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介紹了民國二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民國教育局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粵籍會員只有4人,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共識:“國語”的基礎方言採用“北京音”異議:①“北京音”+入聲調+區分尖團+區分影疑微三母>“老國音”②“北京音”不加改動>新國音事實上,民國初年,制定官方語言時,對於基礎方言的採用並不存在異議,始終是以北京音作為基礎方言的,爭議僅僅存在於是否應該採用對北京話進行了適當改造而產生的人造音系“老國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寬容的名人例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