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褶曲的野識別:
順或逆著傾向方向,地層重複出現,傾角變化有規律。
背斜:新 — 老 — 新
向斜:老 — 新 — 老
2. 地形侄置(並非絕對)
我們可以想象,地質構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見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稱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皺開成後在長期的風化剝蝕等外動力作用下,背斜軸部由於張裂隙發育、易剝蝕,並逐漸低凹成谷;而向斜軸部岩石受擠壓力,相對不易風化剝蝕,而成山。 因此野外絕不能只根據地形確定地質構造,要仔細觀察。
二、斷層的野外識別:
多數斷層因其斷面附近岩石破碎,易風化,剝蝕,所以露頭不好,往往被沉積物蓋,觀察要仔細,常從以下證據來識別。
1.構造巖:角礫岩——斷裂破碎的岩石,大小不等,稜角分明,碎塊再膠結成巖,角礫與兩側巖性一致。糜稜巖——逆掩斷層常見,擠壓斷裂帶中,碎塊很碎小再膠結成巖。斷層泥——斷層兩面三盤擠壓磨擦(碾磨)的極細的泥狀物。
2. 密集的節理:
斷層面是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時伴生有許多小破裂面即節理。節理方向常與斷層方向大致平行。
3. 擦痕和鏡面:
擦痕——斷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溝紋。 鏡面——斷面上區域性平滑光亮的面。 階步——擦痕及鏡面未端常出現“坎”。
以上均為兩側岩層(塊)相對滑動在斷面上留下的痕跡,可據此推測兩盤相對運動方向。
4. 牽引褶皺(拖曳)褶皺) 斷層兩側岩層相對位移時,受磨擦阻力影響出現彎曲。牽引褶皺可指示對盤位移方向。
5. 沿岩層或礦層走向突然中斷
6. 地層重複或缺失
斷層能夠破壞地層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層的重複或缺失,什麼情 況重複,什麼情況缺失,與斷層性質有關。與斷面及岩層產狀有關。
7. 地形證據
負地形(低凹地帶):由於斷層附近易風化、剝蝕(岩石破碎),長期的外力作用造成,俗話說“逢溝必斷”。斷層崖:大而陡的斷面出露呈陡崖狀。有流水可成瀑布。 斷層三角面:一平列平行的山脊,被走向與其垂直的正斷層切割,上升盤露出,山脊呈三角形橫切面。
一、褶曲的野識別:
順或逆著傾向方向,地層重複出現,傾角變化有規律。
背斜:新 — 老 — 新
向斜:老 — 新 — 老
2. 地形侄置(並非絕對)
我們可以想象,地質構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見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稱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皺開成後在長期的風化剝蝕等外動力作用下,背斜軸部由於張裂隙發育、易剝蝕,並逐漸低凹成谷;而向斜軸部岩石受擠壓力,相對不易風化剝蝕,而成山。 因此野外絕不能只根據地形確定地質構造,要仔細觀察。
二、斷層的野外識別:
多數斷層因其斷面附近岩石破碎,易風化,剝蝕,所以露頭不好,往往被沉積物蓋,觀察要仔細,常從以下證據來識別。
1.構造巖:角礫岩——斷裂破碎的岩石,大小不等,稜角分明,碎塊再膠結成巖,角礫與兩側巖性一致。糜稜巖——逆掩斷層常見,擠壓斷裂帶中,碎塊很碎小再膠結成巖。斷層泥——斷層兩面三盤擠壓磨擦(碾磨)的極細的泥狀物。
2. 密集的節理:
斷層面是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時伴生有許多小破裂面即節理。節理方向常與斷層方向大致平行。
3. 擦痕和鏡面:
擦痕——斷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溝紋。 鏡面——斷面上區域性平滑光亮的面。 階步——擦痕及鏡面未端常出現“坎”。
以上均為兩側岩層(塊)相對滑動在斷面上留下的痕跡,可據此推測兩盤相對運動方向。
4. 牽引褶皺(拖曳)褶皺) 斷層兩側岩層相對位移時,受磨擦阻力影響出現彎曲。牽引褶皺可指示對盤位移方向。
5. 沿岩層或礦層走向突然中斷
6. 地層重複或缺失
斷層能夠破壞地層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層的重複或缺失,什麼情 況重複,什麼情況缺失,與斷層性質有關。與斷面及岩層產狀有關。
7. 地形證據
負地形(低凹地帶):由於斷層附近易風化、剝蝕(岩石破碎),長期的外力作用造成,俗話說“逢溝必斷”。斷層崖:大而陡的斷面出露呈陡崖狀。有流水可成瀑布。 斷層三角面:一平列平行的山脊,被走向與其垂直的正斷層切割,上升盤露出,山脊呈三角形橫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