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我們的全站儀架設到已知點(基站點),開啟儀器,轉動望遠鏡後,開啟鐳射器對中,進行整平,只上下調動其中兩個腳架,將圓水準器調平後再調管水準器精平。再看對中點是否居中,如有偏差,只移動儀器,再進行調精平,反覆直到對中為止。
2、然後進入儀器選單項,選擇放樣測量,進入測站設定,輸入測站基點座標後,進入後視點輸入,將儀器十字絲對準後視點稜鏡中心後,按確定鍵。這樣儀器已經設定好座標方位,再找個已知座標點進行座標複測,確認無誤後就可以進行外業測量工作。
3、進入選單項,將稜鏡架設到複測點位,整平,望遠鏡十字絲對準稜鏡中心,(看儀器效能而定)選擇座標測量,打出座標與現有座標進行對比,相差不大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放樣程式4、還是進入放樣測量中的放樣資料,輸入我們要測定的未知點座標進行測定,輸入座標後按儀器顯示角度方位進行調整,將稜鏡移動到正確方位進行距離測量。根據儀器上顯示距離稜鏡進行適當的前後調整。(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把稜鏡調平-圓水準器)直到儀器上顯示為幾毫米甚至更小為止,這就是我們要測定的未知點的點位。5、測定出未知點位後,我們最好打上木樁,訂上釘子,再用混泥土沿木樁四周圍護好以免鬆動,這樣放樣就完成了。擴充套件資料:全站儀以建好的建築外牆線放點方法:1、選擇兩個距離合適、地基穩固且相互通視的地方埋設控制點,命名為A點和B點。2、在A點上架設全站儀精確整平和對中,B點上置稜鏡,測量AB兩點間的水平距離,記得多測量幾次,選擇比較穩定的數值記錄下來。3、再將稜鏡和儀器互換位置,執行第2步中同樣的操作。這樣一個往返測下來,AB兩個控制點的平距就確定了。
4、用水準儀往返測量AB兩點之間的高差。
5、假定控制點三維座標:假定其中一個控制點的座標,然後使用前面測量得到的平距和高差就可以推算出另一點的三維座標,這樣獨立座標系就建立完了。舉例:假設 A、B之間的平距是100米,高程 A點比B點高2米。就可以假定A的座標是:X=1000.000,Y=1000.000,H=200.000。那麼可以推算出B點的座標是:X=1100.000,Y=1000.000,H=198.000。根據你說的有已經建好的建築物外牆什麼的,也許你需要放樣的點跟這個建築有什麼相對位置關係吧。當自己座標系建立好以後,就可以用來測圖,測出原有建好的建築物了。
1、將我們的全站儀架設到已知點(基站點),開啟儀器,轉動望遠鏡後,開啟鐳射器對中,進行整平,只上下調動其中兩個腳架,將圓水準器調平後再調管水準器精平。再看對中點是否居中,如有偏差,只移動儀器,再進行調精平,反覆直到對中為止。
2、然後進入儀器選單項,選擇放樣測量,進入測站設定,輸入測站基點座標後,進入後視點輸入,將儀器十字絲對準後視點稜鏡中心後,按確定鍵。這樣儀器已經設定好座標方位,再找個已知座標點進行座標複測,確認無誤後就可以進行外業測量工作。
3、進入選單項,將稜鏡架設到複測點位,整平,望遠鏡十字絲對準稜鏡中心,(看儀器效能而定)選擇座標測量,打出座標與現有座標進行對比,相差不大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放樣程式4、還是進入放樣測量中的放樣資料,輸入我們要測定的未知點座標進行測定,輸入座標後按儀器顯示角度方位進行調整,將稜鏡移動到正確方位進行距離測量。根據儀器上顯示距離稜鏡進行適當的前後調整。(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把稜鏡調平-圓水準器)直到儀器上顯示為幾毫米甚至更小為止,這就是我們要測定的未知點的點位。5、測定出未知點位後,我們最好打上木樁,訂上釘子,再用混泥土沿木樁四周圍護好以免鬆動,這樣放樣就完成了。擴充套件資料:全站儀以建好的建築外牆線放點方法:1、選擇兩個距離合適、地基穩固且相互通視的地方埋設控制點,命名為A點和B點。2、在A點上架設全站儀精確整平和對中,B點上置稜鏡,測量AB兩點間的水平距離,記得多測量幾次,選擇比較穩定的數值記錄下來。3、再將稜鏡和儀器互換位置,執行第2步中同樣的操作。這樣一個往返測下來,AB兩個控制點的平距就確定了。
4、用水準儀往返測量AB兩點之間的高差。
5、假定控制點三維座標:假定其中一個控制點的座標,然後使用前面測量得到的平距和高差就可以推算出另一點的三維座標,這樣獨立座標系就建立完了。舉例:假設 A、B之間的平距是100米,高程 A點比B點高2米。就可以假定A的座標是:X=1000.000,Y=1000.000,H=200.000。那麼可以推算出B點的座標是:X=1100.000,Y=1000.000,H=198.000。根據你說的有已經建好的建築物外牆什麼的,也許你需要放樣的點跟這個建築有什麼相對位置關係吧。當自己座標系建立好以後,就可以用來測圖,測出原有建好的建築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