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在夜間,有時會聽到一些很遠處傳來的一些白天聽不見的聲音。許多人都把這個現象歸結為:夜深人靜,背景噪音變小了,使得人們更易於分辨遠處傳來的聲音。然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另一個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聲波的折射現象。
我們知道,聲音是聲源的振動帶動空氣,以波的形式往外傳播的。假如各處的空氣都是相同的,則空氣中各點的聲速也是相同的,由這個點傳出的聲波的波前就是一個球面,聲音傳播的方向是和波前垂直的方向(即半徑的方向)。但實際中的大氣隨著高度的變化,存在溫度差。在對流層,溫度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較高的平流層中氣溫又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這時,沿著地面傳播的聲波,經過一段距離之後,由於樹木、山丘、建築物等反射和吸收後,就漸漸聽不到了;而朝上方傳播的聲音,到達平流層後又慢慢向下彎曲,拐了彎到一定遠處又傳播到地面,形成了一個異常的可聞區。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聲折射現象。
――――――――――――――――
由聲學可知,理想氣體中,聲速為,
其中,為氣體的熱容比(即定壓比熱與定容比熱之比),摩爾氣體常量,為熱力學溫度,為氣體的摩爾質量。
對於相同的氣體,,一定。聲音在 1 個標準大氣壓和 15℃ 的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 340m/s。
現在,將聲速的表示式代入斯涅爾定律
,
我們有
。
上式表明,聲線與法線的夾角的正弦值正比於氣體熱力學溫度的平方根。於是,在同一氣體中,聲音總是從溫度高向溫度低的部分偏折。
―――――――――――――
白天,由於地面接受太陽輻射,溫度升高,靠近地面的大氣層比稍高的大氣層溫度高,也就是說近地聲速大於高空。這時聲音傳播路徑折向高空,所以離聲源一定距離的地方就聽不見了(圖一)。到了夜晚,靠近地面空氣逐漸冷下來了,高空的氣溫相對較高,於是轉變為高空聲速比近地大,因而聲音會向地面折射(圖二)。這就是夜間聲音傳得相對遠的原因。
(圖一)
(圖二)
現在,住在鬧市區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驗――對馬路車輛行駛造成的討厭的噪聲,白天除了在臨街的樓房外,大多感受不到;而到深夜,即使只有一輛車駛過,也會攪得你睡不好覺,甚至隔幾座樓還可以聽到,就是同樣的道理。
由此可見,我們能夠在夜間聽見很遠的聲音,其原理與光學中「海市蜃樓」是非常類似的。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聲學中,這個現象其實有一個更具詩意的名稱――「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知大家是否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在夜間,有時會聽到一些很遠處傳來的一些白天聽不見的聲音。許多人都把這個現象歸結為:夜深人靜,背景噪音變小了,使得人們更易於分辨遠處傳來的聲音。然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另一個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聲波的折射現象。
我們知道,聲音是聲源的振動帶動空氣,以波的形式往外傳播的。假如各處的空氣都是相同的,則空氣中各點的聲速也是相同的,由這個點傳出的聲波的波前就是一個球面,聲音傳播的方向是和波前垂直的方向(即半徑的方向)。但實際中的大氣隨著高度的變化,存在溫度差。在對流層,溫度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較高的平流層中氣溫又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這時,沿著地面傳播的聲波,經過一段距離之後,由於樹木、山丘、建築物等反射和吸收後,就漸漸聽不到了;而朝上方傳播的聲音,到達平流層後又慢慢向下彎曲,拐了彎到一定遠處又傳播到地面,形成了一個異常的可聞區。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聲折射現象。
――――――――――――――――
由聲學可知,理想氣體中,聲速為,
其中,為氣體的熱容比(即定壓比熱與定容比熱之比),摩爾氣體常量,為熱力學溫度,為氣體的摩爾質量。
對於相同的氣體,,一定。聲音在 1 個標準大氣壓和 15℃ 的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 340m/s。
現在,將聲速的表示式代入斯涅爾定律
,
我們有
。
上式表明,聲線與法線的夾角的正弦值正比於氣體熱力學溫度的平方根。於是,在同一氣體中,聲音總是從溫度高向溫度低的部分偏折。
―――――――――――――
白天,由於地面接受太陽輻射,溫度升高,靠近地面的大氣層比稍高的大氣層溫度高,也就是說近地聲速大於高空。這時聲音傳播路徑折向高空,所以離聲源一定距離的地方就聽不見了(圖一)。到了夜晚,靠近地面空氣逐漸冷下來了,高空的氣溫相對較高,於是轉變為高空聲速比近地大,因而聲音會向地面折射(圖二)。這就是夜間聲音傳得相對遠的原因。
(圖一)
(圖二)
現在,住在鬧市區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驗――對馬路車輛行駛造成的討厭的噪聲,白天除了在臨街的樓房外,大多感受不到;而到深夜,即使只有一輛車駛過,也會攪得你睡不好覺,甚至隔幾座樓還可以聽到,就是同樣的道理。
――――――――――――――――
由此可見,我們能夠在夜間聽見很遠的聲音,其原理與光學中「海市蜃樓」是非常類似的。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聲學中,這個現象其實有一個更具詩意的名稱――「夜半鐘聲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