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時鐘
-
2 # 魯翁3
《孤桐》是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借物抒懷之作。北宋的官僚大地主集團沒有汲取唐亡之教訓,繼續瘋狂兼並土地,致使民生凋敝,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面對這種情況,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王安石積極進行變法革新,在兩任宰相期間先後實行了一系列限制兼並,發展農業的新法,推動了農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初步改變了國家積貧積弱的狀況。然而變法觸犯了官僚大地主集團的利益,於是他們用造謠中傷、挑撥離間等手段,瘋狂地圍攻王安石。面對圍攻,王安石寫了《孤桐》一詩,用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的孤桐來策勵自已。這首詩一方面透過描寫孤桐樹高葉茂,獨立向上,高挿雲霄,堅強剛勁,表達了作者推行變法改革,堅強不屈的豪情壯志。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願被做成五絃琴,為革新事業而犧牲自己一切的宏大志願和獻身精神。做為封建士大夫的王安石,有他時代的侷限性,然其不屈不撓的改革創新精神在今天也很值得效法。
《孤桐》作者為唐代文學家王安石。其詩詞全文如下: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絃琴。 【譯文】 梧桐樹天生就能長得茂盛繁密,巋然屹立,拔地高達幾百尋。穿越了雲霄,也不屈服,這是由於深深紮根大地的緣故。歲月越久根越壯實,太陽越熾烈葉子越濃密。政治清明時,時時想著解決民間疾苦(像帝舜撫琴唱的那樣),願被砍伐製作成五絃琴。 【鑑賞】 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詩,是詩人表明立志改革決心的宣言書。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卻給人以堅定親近之感,令人讚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如果瞭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瞭解了他的思想性格,瞭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幾百尋的孤桐,之所以巋然屹立,高幹凌霄,是因為它“得地本虛心”,善於從大地汲取養分和力量。如果離開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別想“孤高几百尋”了。猶如希臘神話中力大無比的英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終於被他的敵手扼死一樣。由此我們想到,任何英雄豪傑都是從群眾中產生的,他的力量來自群眾。離開了群眾 (大地),再偉大的英雄也將一事無成。 表現了桐樹愈磨愈堅的性格品質,本詩前段透過近於白描的手法鮮活的把桐樹立於讀者之前,期間詩句對比工整乾淨,進而更加突出了桐樹的特點,也使其形象更為立體化,全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也寄託了作者的情懷,表現出作者欽羨桐樹的品質,欲仿效之,全詩寫物明志,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