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中國第一部私人編撰的史書,作者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漢書》是東漢時期思想家班固所著,它記載的只是西漢這一時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斷代史”。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
春秋左氏傳:
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僅在歷史著作的撰寫方面作出了光輝的榜樣,還為散文的敘事,議論和小說、戲劇的題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記載的內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卻不完備。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的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以前曾認為《春秋》一書孔子曾經修訂。現在則認為是魯國的史官所作,與孔子沒有關係。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型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將的是所謂“微言大義”,就是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許多內容太過牽強附會,經不起推敲。而左傳則以史實為主,補充並糾正《春秋》中錯誤或沒有記錄的大事。而且左傳的文學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影響力都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
《春秋》原是孔丘根據魯國史冊編撰而成的經典,《春秋》為中國較早的編年史,以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時魯隱公即位),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時孔丘去世)。文雖簡約如大事記,而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化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中國第一部私人編撰的史書,作者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漢書》是東漢時期思想家班固所著,它記載的只是西漢這一時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斷代史”。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
春秋左氏傳:
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僅在歷史著作的撰寫方面作出了光輝的榜樣,還為散文的敘事,議論和小說、戲劇的題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記載的內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卻不完備。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的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以前曾認為《春秋》一書孔子曾經修訂。現在則認為是魯國的史官所作,與孔子沒有關係。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型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將的是所謂“微言大義”,就是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許多內容太過牽強附會,經不起推敲。而左傳則以史實為主,補充並糾正《春秋》中錯誤或沒有記錄的大事。而且左傳的文學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影響力都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
《春秋》原是孔丘根據魯國史冊編撰而成的經典,《春秋》為中國較早的編年史,以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時魯隱公即位),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時孔丘去世)。文雖簡約如大事記,而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化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