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就像愛情在某男某女間的生離死別一樣;鄉愁又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佔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鄉愁是源於對往昔之物的特別緬懷,當夜雨響在耳邊,鄉愁也就如約而至在我們精神的海底。因為每次的歸去來兮,所以我們的鄉愁像西出陽關的旅人,充滿了驀然回首的美感。我曾為鄉愁的純真浮想連翩,可一首童謠一段故事之後,我卻只能為鄉愁的解構而傷逝。鄉愁不是離我們越來越遠,就是被現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現實生活是物質的戰場,是沒有硝煙的金錢與道義的較量,是漸漸容不下鄉愁的避難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潰敗,工具主義的無往而不勝,我們的時代還有人類憩身休閒的後花園嗎? 也許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當海峽般的鄉愁被摩登高樓慢慢遮蔽的時候,當血緣般的鄉愁被流行文化一舉稀釋的時侯,當大陸般的鄉愁被感官享樂全盤擊敗的時侯,我們無聊的心底或許已經忘了回家的方向。鄉愁還能成為鄉愁嗎?返身回顧之間,鄉愁曾是一段塵封歷史的精神勾連,故紙堆中驚雷的聲聲訴說,已在川流不滯的文化長河中傳說著“故人、故事、故園”的雋永靈魂。作者簡介:余光中(1928——2017),男,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 外文系。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餘種。 2012年4月,84歲的余光中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2015年7月,獲得第13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賞析:書信裡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就像愛情在某男某女間的生離死別一樣;鄉愁又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佔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鄉愁是源於對往昔之物的特別緬懷,當夜雨響在耳邊,鄉愁也就如約而至在我們精神的海底。因為每次的歸去來兮,所以我們的鄉愁像西出陽關的旅人,充滿了驀然回首的美感。我曾為鄉愁的純真浮想連翩,可一首童謠一段故事之後,我卻只能為鄉愁的解構而傷逝。鄉愁不是離我們越來越遠,就是被現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現實生活是物質的戰場,是沒有硝煙的金錢與道義的較量,是漸漸容不下鄉愁的避難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潰敗,工具主義的無往而不勝,我們的時代還有人類憩身休閒的後花園嗎? 也許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當海峽般的鄉愁被摩登高樓慢慢遮蔽的時候,當血緣般的鄉愁被流行文化一舉稀釋的時侯,當大陸般的鄉愁被感官享樂全盤擊敗的時侯,我們無聊的心底或許已經忘了回家的方向。鄉愁還能成為鄉愁嗎?返身回顧之間,鄉愁曾是一段塵封歷史的精神勾連,故紙堆中驚雷的聲聲訴說,已在川流不滯的文化長河中傳說著“故人、故事、故園”的雋永靈魂。作者簡介:余光中(1928——2017),男,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 外文系。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餘種。 2012年4月,84歲的余光中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2015年7月,獲得第13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賞析:書信裡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