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原句: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併來。

    出自:

    《中牟道中》其二

    宋·陳與義(1090-1138)

    楊柳招人不待媒,

    蜻蜓近馬忽相猜。

    如何得與涼風約,

    不共塵沙一併來。

    翻譯:

    雨前微風扶柳,楊柳搖曳多姿,像是來向行人討好而不需要媒介物;蜻蜓在低空飛行,當它飛近過往人馬時就遠遠飛開,像是有所猜疑似的。怎麼樣才能夠與涼風約定,讓它不要挾帶沙塵一起來呢?

    內涵:

    貌似簡單的一首絕句,帶來很多問題。詩人道中所見,想必遠遠不止楊柳、蜻蜓、涼風、塵沙,為什麼單單挑選出這幾個意象?楊柳與蜻蜓,又和詩人對涼風的祈願有什麼相干?這種願望本身——不攜帶塵沙的涼風——暗示了什麼?

    這些問題不僅牽涉到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古詩,也牽涉到一種在近現代格外流行的文化思想模式。

    我們首先注意到,楊柳和蜻蜓,本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詩中卻構成了反差。楊柳招人;蜻蜓本來飛近,卻突然相猜而避開了。在這首詩中,正是詩人自己的機心,造成了大自然的異化:楊柳的牽纏,從楊柳來說是無心的,從詩人方面來看,卻好像是在有意招惹,而且因為“不待媒”之故,是一種不合適甚至不合法的舉動,出界的挑逗。詩人這樣的多心——把人類的價值觀念強加給自然界——造成了蜻蜓的遠離。

    在這首詩裡,涼風與塵沙構成一對互相對立的概念,這種對立不是對等的,而是具有等級性的差異。塵沙撲面,是涼風造成的,因此,塵沙是第二性的,是果;涼風是第一性的,是因。在概念的層次,因比果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塵沙撲面,是涼風造成的,但在價值的層次,涼風舒適而塵沙骯髒,因此,涼風的價值也大於塵沙。詩人在作出區別,這種區別不僅僅發生在認識論層次上(涼風不同於塵沙),更發生在價值判斷層次上(涼風好而塵沙不好)。這把我們帶回到老子、莊子與列子的哲學領域:世界的墮落,正是由具有等級差異的分別造成的。我們回頭看到,涼風吹起楊柳,柳枝拂面,令詩人感到懊惱,發出“招人不待媒”的埋怨;而就在詩人用一己的和人類的道德觀念來看待自然界的時候,蜻蜓已經感知到了詩人的機心而倏然遠離。但詩人依然不悟,渴望涼風可以“不與塵沙一併來”,沒有想到卻是這樣的渴望,使世界變得不再完美。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9),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官參知政事。其詩出於江西詩派,上祖杜甫,下宗蘇軾、黃庭堅,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時,經歷了戰亂生活,詩風轉為悲壯蒼涼。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說,以杜甫為“一祖”,黃庭堅、陳師道與陳與義列為“三宗”。著有《簡齋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家鍵盤按下去,起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