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航天員訓練包括專業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特因耐力與適應性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飛行技能訓練、心理訓練、大型聯合演練等,綜合起來屬於三大方面,即專業基礎知識訓練、職業技能訓練和飛行任務訓練。

       基礎理論訓練

      入選航天員大隊之後,首先進行的是專業基礎理論訓練,學習內容包括宇宙、大氣、天文、氣象、地球物理、空氣動力學、火箭與飛船設計原理、飛船系統及部件結構、導航及控制、通訊、遙測及遙控、數學、計算機以及外語等航天所需的理論知識。此外,還有航天醫學和生理學等內容。透過訓練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為後續訓練奠定基礎。

     載人航天首要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1.乘宇宙飛船遨遊太空的過程中,在那種特定的狹小的環境中,要學會在失重條件下吃、喝、拉、撒、睡;2.要學會操縱、控制飛行器,學會使用艙內的儀器裝置,並能在其中做科學實驗。對地觀察、遙測和通訊等,能夠及時地發現故障並排除故障;3.臨危不懼,在危險的情況下,能夠逃逸救生。非正常返回的情況下,不管是降落在江、河、湖、海或沙漠、戈壁、高山、峽谷、熱帶叢林、茫茫林海雪原的高寒地帶,都能夠生存,能夠及時求救和自救。

       體能訓練

      航天員為了迎接嚴酷的太空環境的挑戰以及在地球上漫長而繁重的訓練,必須保持原來健壯的體格,光有健康的身體還不夠,必須透過體能訓練,使之適應對宇宙和飛船的特殊環境因素,提高其耐受力。體能訓練貫穿載人航天的全過程,每天要進行1至2小時的體質鍛鍊。

      鍛鍊的科目具有多樣性:以耐力為主的長跑、游泳、爬山等;以力量為主的負重、仰臥起坐等;以靈活性為主的體操、固定滾輪、旋梯、彈性跳躍網、鞦韆、轉椅、浪木等以及鍛鍊心肺功能的跑臺,腳踏車功量計等有針對性的運動。

      特因耐力與適應性訓練:這項訓練是航天員訓練的重頭戲,它包括超重訓練、前庭功能訓練、低壓缺氧、高/低溫、振動和噪聲環境訓練等。

       超重耐力訓練

    火箭起飛時,航天員將會遇到806gs的加速度(S為秒),這樣大的加速度,人體無論如何是耐受不了的。工程上把它分解,採用三級運載火箭,使得每級不超過5g,每級持續時間100s至200s左右,飛船返回時,重力加速度為5至9g,持續200s左右,而人的耐受限度,縱向3至4g;橫向(從胸到背方向)可達7至8g,持續時間可到30s。這就是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的楊利偉在飛船座艙中是仰臥位。只有這種姿勢才能保證航天員在飛船起飛和返回過程中是安全的,使之處於頭腦清醒的狀態。超重耐力是透過人在離心機上週期性的訓練和適應而獲得的。

       失重訓練

      飛船在軌道飛行期間,處於微重力環境下,由於失重,身輕如燕,航天員和其他物品如不被束縛,就飄來飄去,雖然看上去很好玩,但會感到有點頭暈腦漲,操作不便,甚至有時定向能力發生困難。這樣,就很難在太空生活、工作和執行特殊的飛行任務。因此,必須在地球重力環境下,製造失重環境,加大失重適應性的訓練。失重環境是靠高效能失重飛機飛拋物線獲得的。每作一次拋物線飛行可獲得20s至30s失重時間,多次連續拋物線飛行,在飛機作一次起降飛行時間內累計可獲得5至20min的失重時間。航天員在失重訓練中熟悉失重環境,體驗飄浮感覺以及人體的某些其他感覺,消除對失重狀態的恐懼感。在失重條件下,訓練穿脫航天服、行走、移重物、進食、飲水並進行書寫練習等。

       前庭功能訓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絲瓜怎樣做不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