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的意思:對當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瞭解則可以考察過去。
出自:《管子·形勢》。
原文摘要: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
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身之化也。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藏之無刑,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白話譯文:
關於“道”,它的理論是一致的,但運用起來則各有不同。
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家,他便是治家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鄉,他便是一鄉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國,他便是一國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天下,他便是天下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使萬物各得其所,那便和天地一樣偉大了。
失道者,人民不肯來投;得道者,人民不肯離去。道之所在,自身就應該與之同化。’凡是始終保持強盛的,就因為順從天道;凡是能安危存亡的,就因為順從人心。違背天的法則,雖然暫時豐滿,最終必然枯竭;上下不和,雖然暫時安定,最終也必然危亡。
想要統一天下而違背天道,天下就不可能被他統一起來。掌握了天道,成事就很自然;違背了天道,雖然成功也不能保持。已經得道的,往往不覺察自己是怎樣做的;已經成功了,往往又不覺察道是怎樣離開的。就好像隱藏起來而沒有形體,這就是“天道”。
但是,對當今有懷疑則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瞭解,則可以查閱歷史。萬事的本性,內容雖有不同,但總是同歸一理,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
擴充套件資料:
《管子·形勢》作者介紹: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姜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諡號為敬。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的意思:對當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瞭解則可以考察過去。
出自:《管子·形勢》。
原文摘要: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
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身之化也。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藏之無刑,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白話譯文:
關於“道”,它的理論是一致的,但運用起來則各有不同。
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家,他便是治家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鄉,他便是一鄉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國,他便是一國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天下,他便是天下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使萬物各得其所,那便和天地一樣偉大了。
失道者,人民不肯來投;得道者,人民不肯離去。道之所在,自身就應該與之同化。’凡是始終保持強盛的,就因為順從天道;凡是能安危存亡的,就因為順從人心。違背天的法則,雖然暫時豐滿,最終必然枯竭;上下不和,雖然暫時安定,最終也必然危亡。
想要統一天下而違背天道,天下就不可能被他統一起來。掌握了天道,成事就很自然;違背了天道,雖然成功也不能保持。已經得道的,往往不覺察自己是怎樣做的;已經成功了,往往又不覺察道是怎樣離開的。就好像隱藏起來而沒有形體,這就是“天道”。
但是,對當今有懷疑則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瞭解,則可以查閱歷史。萬事的本性,內容雖有不同,但總是同歸一理,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
擴充套件資料:
《管子·形勢》作者介紹: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姜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諡號為敬。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