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dfhs30649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這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因此一般認為此俗形成於秦漢時。  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取自於《詩經》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與“留”諧音,藉此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此外,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生命力很強,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折柳送別,也就寓含*著希望遠行的人,能夠在他鄉頑強地生活下去。  同時,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旅程的平安。  在詩歌中關於折柳送別的詩句不勝枚數:北人的《折楊柳歌》:“遙望孟津河,楊柳鬱婆娑。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家歌。”無名氏所作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低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張九齡《折楊柳》詩:“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這些都說明了折柳送別是風行的習俗。  音樂相送。這多為唐代文人之間的送別方式。李白在《贈汪倫》中吟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寫了送別時音樂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荊軻刺秦王》中也寫到了音樂送別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飲酒餞別。這也多出現在唐代的送別中,從唐詩中便可看出。送別詩中的名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等。酒是文人的最愛,在送別的場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別的時間多為清晨或者傍晚,在詩詞中也尋得到依據。  古人的送別習俗如此之多,相比之下,現代人對於送別則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形式,只是簡單地發個簡訊,或者打個電*話道一聲也就行了。送別的習俗在現代社*會中漸行漸遠,一樣的離情,不一樣的表達,或許是現在的人們太忙,又或許是人們越來越冷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魚殺完去鱗後黏黏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