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童宏倉
-
2 # 蒙山腳下汪會武
俺雖然微不足道,但我不承認哲學家叔本華的觀點,在這個無限的宇宙中,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包括道本身,宇宙的本體,易經中的太極,都是在變化的,只是變化的時間,變化的週期,變化的形式,人們還不能瞭解,還不能把握;從人類現有自身的觀點來看,一切都是相對的,辯證的,矛盾的,發展的,運動的,無所謂真假,無所謂反正,無所謂上下,無所謂大小,無所謂靜動,對於同一問題,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這於他的認識程度有關;對於同一事物,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見解,這於他的認識角度不同,易經講究錯綜複雜的分析,講究六十四卦方圓組合,這僅僅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就是進位制,也只是一種人為的規定,在一定的領域,一定的時間內被眾人認可了,就算是正確的吧。聊做淺談,謝謝關注。
-
3 # 文化指路人
叔本華說了無數哲學名言,其中關於哲學對人思想的影響意義深遠,他說:“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得只是人的感覺”,時間萬物萬變不離其宗,因為事物的變化由於人的感覺變了。 其實我認為這也是所表達的一種觀點——我們要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比如生活中要有了對生活的看法,在遇見不同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 許多人說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我認為他更多的是孤獨主義者,在他的小說字裡行間透露出他的孤獨,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孤獨,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他,所以他只能學會平淡,因為如此我深深體會到他的無奈,為了追求世界的本質——哲學思想,他選擇背離人群來思考人生。 正是他這樣不停地思考後來創造了很多的哲學名句,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孤獨,叔本華被認為是悲觀主義者,因為他看透了人生的本質並揭露了它,這個真相讓人絕望,被認為悲觀,因此我認為叔本華是孤獨的。
叔本華一生比較痛苦,比如他的哲學名言:意志的本質首先就是掙扎;一切事物都經常維繫著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意志的本質也就是痛苦等。
-
4 # 好享影視匯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等等等等——都可以完美解釋叔本華。
外來的和尚唸經和本地和尚唸經,某種人性一定是想通的,嗚呼哀哉!
-
5 # 海雲青
是說人的感覺這個東西是不確定的、是不斷變化著的、就是說感覺屬於思維意識,它或者因為認識的加深、或者因為對事物觀察的新角度思維總是在不斷改變中。
但事物它作為不以個人的感覺而獨立存在,它仍然以它自己不變的規律進行著。其實事物也在變。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變的東西。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
-
6 # 劉易寧的一片大海
看到叔本華的這句話,想起了《壇經》中的一段話:“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六祖慧能的話,可簡單譯為: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觀察者(修行人)的心在動。
同樣存在的事物,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而理解不同,這就提示我們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捨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有助於形成客觀與獨立的思想。
叔本華是歷史上最大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他說“人生殊可悲,我決定以畢生思考它。”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事物是不變的,別忘了它也是變的,那得看你心裡怎麼想了。
回覆列表
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因為同一個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的是人的感覺。比如,一塊磚頭,它可以是建築材料,也可以當作防身的工具,同一個事物,有幾個人,就有幾種感覺。比如文物,在古代是人們日常用品,到現代才叫文物。槍在我們手裡是革命武器。在敵人手裡成殺人的機器。等等都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