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刀娛
-
2 # 華年1979
我更覺得東漢趙岐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對此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更為合理與人性化。文中稱:“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即白話意思是:不管父母的言行對與不對,都順著父母,為一種“不孝;無視家境貧苦,父母年邁而不去參加工作賺取俸祿,為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以延續祖先香火,為第三種“不孝”。
-
3 # 宿禮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真的是“沒有子嗣傳承就是最大的不孝”這個意思嗎?
並不是。而且,它還有四個,而不是兩個。我們一直被誤導了。
那麼,究竟什麼是“無後為大”?
要了解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先了解這句話的出處。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情況,對自己的長輩卻沒有後輩所具有的品德與該有的言行,是最大的不孝。舜帝沒有告知他的父母就娶了妻子,就是沒有具有後輩應有的品行。有品德的人,應該以此為鑑。
為何有這樣的說法?說“無後為大”裡的“後”不是“子嗣”的意思?這得從孟子對這“孝”的全面解釋來理解。
孟子說“不孝有三”之前,是先講什麼是“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概括來說,是懶惰、好賭好酒不養父母的,只顧自己的妻子兒女,不養父母的,只顧自己私慾,讓父母蒙羞的,爭強好勇,危急父母的,就是五不孝的行為。
緊接著,孟子就對這“五不孝者”做個總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就是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而沒有後輩應該具有的德行,就是最大的不孝”。
因為這裡的三,是古漢語裡的“多數,很多”之意,而不是單純是“三”。
而我們一直認為的“無後為大”就是“沒有子嗣後代”的意思,是因為我們學的是東漢學者趙岐的解釋“.……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管他是出於當時的皇朝管理需要,要如此解釋,還是他真的是誤會了孟子的話,他的意思就是一直傳承下來的“無後為大”的意思,以至於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冤枉了孟子。
而孟子為何要推行“無後為大”?
孟子是尊崇孔子的學說的,而孔子也是推崇孝道,所以他倡導天下人注重尊重父母。他在《離婁上》就有說過這樣的話:“人人親其長,長其長,而天下平。”意思是,只要人人親近自個兒的長輩,敬愛父兄,天下就會太平了。這是為天下安寧著想。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不是說沒有子嗣是最大不孝,不孝的行為有很多,而不敬重長輩,沒有盡到做晚輩的職責,就是最大的不孝。而孟子為何推崇無後為大?只是當時教化百姓需要。
回覆列表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又是一個斷章取義被誤解了兩千多年的句子。
按字面意思理解,不孝的事情有三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於是各種版本鋪面而來,這三種不孝是哪三種?什麼不相親、不生兒子、不做官、陷親不義、不結婚等等,不一而足,都屬曲解。
要理解這句話的本意,首先要了解這個“三”是什麼意思。“三”在古代是量詞,形容多,譬如“三五成群”、“三山五嶽”、“三番五次”、“日上三竿”等等。這裡面的“三”僅僅代表數量多,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數字3。“不孝有三”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很多種。
再看後半句,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意思。“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
其實這句話是有個典故,當年舜想娶堯的女兒,但是怕老爹不同意,於是沒跟老爹說一聲就直接娶了。啥叫無後?就是這麼重要的人生大事卻不告訴父母,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責任。這才是真正解釋了無後,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並不是字面意思理解的沒有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