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哀愁
天地間最動人歸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懸望者,莫如殘照。何別?天涯遊子,觸景增懷。對青山之無恙,久客而悲他鄉,睹落日之無多,長策而歸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傷心特甚如今。
(陳維崧《才子西廂醉心篇》)
今人鑑賞
“長亭送別”並沒有曲折複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
作者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處於“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複雜心理內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慼,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
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複雜心理內涵的純淨的靈魂莢。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莢I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來,“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物心靈中顫動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盪著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鑑賞辭典》)
“長亭送別”的曲文在《西廂記》中頗具代表性,既有麗藻,又有白描,既有對前代詩詞的借鑑、化用,又有對民間口語的吸收、提煉,在總的風格上,不僅構成了協調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特色。
論者有《西廂記》是詩劇之說。“長亭送別”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它在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矛盾的激烈轉化,只是以抒情詩的語言,敘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使全折瀰漫著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衷愁。明代胡應麟把王實甫比作“詞曲中思王太白”(見《少寶山房叢》),這比喻曾引出後人異議,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對王實甫的詩膽才氣的讚譽,那麼,胡氏確是有識見有眼力的。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
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哀愁
天地間最動人歸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懸望者,莫如殘照。何別?天涯遊子,觸景增懷。對青山之無恙,久客而悲他鄉,睹落日之無多,長策而歸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傷心特甚如今。
(陳維崧《才子西廂醉心篇》)
今人鑑賞
“長亭送別”並沒有曲折複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
作者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處於“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複雜心理內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慼,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
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複雜心理內涵的純淨的靈魂莢。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莢I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來,“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物心靈中顫動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盪著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鑑賞辭典》)
“長亭送別”的曲文在《西廂記》中頗具代表性,既有麗藻,又有白描,既有對前代詩詞的借鑑、化用,又有對民間口語的吸收、提煉,在總的風格上,不僅構成了協調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特色。
論者有《西廂記》是詩劇之說。“長亭送別”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它在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矛盾的激烈轉化,只是以抒情詩的語言,敘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使全折瀰漫著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衷愁。明代胡應麟把王實甫比作“詞曲中思王太白”(見《少寶山房叢》),這比喻曾引出後人異議,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對王實甫的詩膽才氣的讚譽,那麼,胡氏確是有識見有眼力的。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