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318304665

    故事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惟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在一次戰鬥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枝手槍,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裡,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英勇反抗,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裡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鬥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鴰窩裡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佈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製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軍事題材影片。它透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氣”,倔頭犟腦卻又聰慧勇敢。編導緊緊把握住分寸,不讓他超出時代及兒童的特點,使之令人信服。具有含蓄和抒情意味的白洋淀風光,烘托出小主人公成長的環境與氛圍。張嘎及片中其他幾個純樸兒童的形象,整整影響了一代小觀眾。本片導演手法純熟,畫面流暢而富有韻味,在同類題材的電影創作中具有典範意義。

    影評

    影片一開頭是一片黑黑的,並帶著槍聲開始的,鍾連長偷襲敵人的炮樓受傷在嘎子家養傷。我想讓現在看慣了彩色電影人們再次去看這部影片時,你會發現那時候攝影機真的很厲害。攝影機在處理影片光線的時候總是根據人物的思想感情,一切光影的安排首先是以人物為主,突出環境氣氛也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做到了情景交融,環境與人物相呼應。影片的構圖精緻、簡煉,儘量防止和隱蔽一些繁瑣的線條,力求人物和主要線條的突出。畫面裡的基本線條是雄偉有力的斜線,人物近景儘可能拍攝側面或半側面的角度,增加了嘎子敢於鬥爭的動勢,構圖的支點也是偏向一方的動勢支點,給人感到前進的動態,喚起奮勇前進的力量。

    當然影片最吸引人的還是嘎子形象,機智勇敢,又有些倔強,“嘎”得令人覺得嘎子這個人人物可愛。為了想要胖墩的那串鞭炮和胖墩比賽摔跤,最後這位倔強的嘎小子還咬了胖墩一口,為了出氣還去堵人家的煙囪。在一次行動中繳了獲敵人的手槍不上繳藏進一鳥窩裡,最後炸了敵人的炮樓之後勝利歸來,眾人歡喜的場面,我想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會回想起來。當然一部片子有好的一面,也會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影片後一部分從張嘎被俘、審問到囚禁、燒炮樓一段,太經不起推敲了,看守他的偽軍被表現成一個十足的大草包,嘎子倒油放火時,偽軍竟毫無覺察,火勢蔓延後,崗樓上的眾多敵人拿一個孩子沒半點辦法,這樣的敵人未免太愚蠢了,這既不真實,又削弱了嘎子的感人的力量,使影片留下了許多遺憾。不過人們還是把更多的目光轉到了嘎子身上,這位可愛的,又機智的嘎小子,給像我這樣一代的年輕人留下了很深的童年印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學校幫助同學,摔破了下巴,校方讓家長承擔一部分責任,這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