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內心的感受。為了突出“始得”西山宴遊之樂,作者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首先概括描寫平日一般的遊覽和一般的感受,然後著力描寫西山的“怪特”和特殊的感受。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寫西山之高,“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這使他感到“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這實際上是作者不苟世俗、傲然特立的性格的寫照。二是寫在西山頂上見到的“尺寸千里”“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宏大境界。這宏大的境界,使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的宏大氣勢。——這實際上是作者寬闊胸懷和巨大抱負的表現。在這種境界中,他“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並在“無所見”的暮色中,感到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作者就是這樣忘掉“惴慄”,把自身的遭遇、思想感情與山水融合在一起了。
這篇文章在表現手法上,除了對比映襯、融情於景之外,在結構上首尾照應:開頭是貶官後“恆惴慄”,結尾則是西山宴遊之後,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釋”,忘掉恐懼。在語言上也很有特色。如在第一段,為了使概括描寫避免平淡,作者運用“頂針”修辭方法,如“……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種修辭方法是用前句的結尾(如“到、醉、臥、起”)做下句的開頭,它可使句子遞接緊湊而生動暢達。此外本文還用了許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這些句子,節奏鮮明,音調鏗鏘,並且氣韻流暢,使人愛讀。
本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內心的感受。為了突出“始得”西山宴遊之樂,作者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首先概括描寫平日一般的遊覽和一般的感受,然後著力描寫西山的“怪特”和特殊的感受。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寫西山之高,“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這使他感到“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這實際上是作者不苟世俗、傲然特立的性格的寫照。二是寫在西山頂上見到的“尺寸千里”“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宏大境界。這宏大的境界,使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的宏大氣勢。——這實際上是作者寬闊胸懷和巨大抱負的表現。在這種境界中,他“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並在“無所見”的暮色中,感到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作者就是這樣忘掉“惴慄”,把自身的遭遇、思想感情與山水融合在一起了。
這篇文章在表現手法上,除了對比映襯、融情於景之外,在結構上首尾照應:開頭是貶官後“恆惴慄”,結尾則是西山宴遊之後,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釋”,忘掉恐懼。在語言上也很有特色。如在第一段,為了使概括描寫避免平淡,作者運用“頂針”修辭方法,如“……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種修辭方法是用前句的結尾(如“到、醉、臥、起”)做下句的開頭,它可使句子遞接緊湊而生動暢達。此外本文還用了許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這些句子,節奏鮮明,音調鏗鏘,並且氣韻流暢,使人愛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