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玄宗,將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杜甫當時45歲
月
——杜甫
萬里瞿唐月,春來六上弦。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滿江邊。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於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悽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於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悽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
石壕吏_
杜甫 (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選自《杜詩詳註》。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7 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玄宗,將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杜甫當時45歲
月
——杜甫
萬里瞿唐月,春來六上弦。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滿江邊。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於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悽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於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悽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
石壕吏_
杜甫 (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選自《杜詩詳註》。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7 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