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10821428814

    出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意思是要知道一個物體是否平直,那麼一定要用準繩量一量;想要知道一個物體是方還是圓,那就要用規矩來測一測。

    全詩(節選)如下:

    三曰: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其。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於不自知。

    譯文如下:

    想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有水準墨繩;想要知道方圓,就一定要有圓規和矩尺;君主要了解自己,就一定要有耿直之士。所以天子設立輔弼,設定師保,是用來舉發天子的過失。人本來就不能瞭解自身,君主尤其嚴重。國家和自身的存亡安危,不要到外部尋求,關鍵在於自知。

    堯設定了一面進諫的鼓,舜設立了一根供書寫批評自己的木柱,商湯有朱門主管糾錯的官員,尚且害怕不能自知,現在的君主,賢明不如堯、舜、湯,卻採用遮蔽視聽的做法,靠什麼來了解自己呢?楚成王、齊莊王不自知而被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自殺,所以沒有比不自知更大的壞事了。

    擴充套件資料:

    《呂氏春秋·論·不苟論》是戰國時期呂不韋創作的一篇散文。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黃老道家重要的鉅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其書“基本上以道家為宗,取各家之長而棄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漢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

    這部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儲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呂氏春秋》以道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道家的優點與特色。

    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g卡放在5g手機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