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長恨歌》的主題:

      (1)愛情說,作品主要描寫了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歌頌他們的愛情;

      (2)諷喻批判說,白居易透過這個愛情悲劇批判唐玄宗好色誤國。

      (3)雙重主題,在詩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較明顯,後半部分中詩人對李、楊愛情悲劇的同情、對他們愛情的歌頌和惋惜遠遠大於批判.

      《長恨歌》寫作的社會背景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代,民間喜於談論玄宗與貴妃的故事,“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元稹《行宮》)“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裡,玄宗潛伴太真遊。”(元稹《燈影》)不僅如此,據說,平定叛亂後,當唐明皇避暑回來的時候百姓都是哭著歡迎他回來的,由此可見當時的百姓對於李楊的愛情悲劇是同情的,寬容的白居易寫作《長恨歌》的地點在周至,而馬嵬就在附近,當地肯定流傳著有關李楊的愛情說,那麼,白居易也一定受到了民間傳說的影響。而且,當時的唐朝經濟有所發展,市民階層興起,這一新興的力量,追求感官的享受,張揚個性價值,顯示其個性意識,與封建文人放蕩不羈的浪漫天性有某種程度的吻合,對於胸懷遠志而官職卑微的白居易來講,

      這無疑是一種影響其創作的推動力。《長恨歌》蘊含了人們對理想愛情和美好願望的追求,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平反後,割據,藩鎮勢力勃興,戰亂不已,人們生活極度痛苦,而越是處於痛苦之中,人們對於美好生活,尤其是對幸福安逸的愛情生活的追求也就越強烈。百年以後,唐末戰亂,唐僖宗又像玄宗一樣帶領皇室入蜀避難,途徑馬嵬坡時有感而賦詩云:“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唐僖宗已代楊妃說了冤魂的不平之恨了。

      由此可知,這肯定是一首同情李楊情感悲劇的愛情感傷詩。

      白居易的寫作角度

      《長恨歌》之所以流傳至今自然是因為它是一首好詩,而一首好詩自然是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的。白居易怎麼能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寫得如此傳神呢?讓人回想起他與青梅竹馬湘靈的感情故事了。“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鄰女》;“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寄湘靈》;“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寒閨夜》這些,都是白居易描寫他的初戀情人的詩句。人生最痛苦之別莫過於生離別。若是死離別,時間還可以逐步把痛苦減輕,然而生離別會讓人一輩子掛念和痛苦。白居易少年時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由於封建禮教森嚴,雙方皆不敢將關係公開,只有暗暗地往來,以至於雙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後來白居易因生計所迫離開符離時,雙方都發誓永遠相愛,不負少年之約。只是,最後礙於封建禮儀,兩人最終沒有在一起,只能做一對相愛卻不能相依的無花果。不難發覺,白居易的故事與李楊的故事是何其的相似啊。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長恨歌》感傷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殤,同時也是白居易在緬懷自己未遂的愛情啊!都是愛過的人哪,怎會不能體會愛一個人卻無法相伴終老這縈迴不休的惆悵之情呢?所以,白居易他懂得唐玄宗,也同情唐玄宗,在唐玄宗與楊玉環身上,他找到自己與湘靈的影子,所以,他借題發洩對自己愛情的悲哀與感傷,對唐玄宗,白居易只有深深的同情,對愛人離去的深深感傷。即使唐玄宗有錯,不該為美人而荒廢朝政,可是他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沒錯啊。從這一方面想,也足以證明這是一首愛情感傷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箏琴音用校音器調G怎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