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000公里。屬中新生代褶皺帶。構造極為複雜,由一系列褶皺斷層組成,地殼活動至今仍在繼續,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重要組成部分。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這一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對南美洲大陸氣候、水文網分佈、地理環境地域分異、人文景觀和交通線佈局等帶來巨大影響。有銅、鉛、鋅、錫、金、銀、石油、煤、硫磺、硝石等多種礦產資源,堪稱“礦產寶庫”。
北端以落基山脈為主體,其北有布魯克斯山,其南為墨西哥高原東側的東馬德雷山。落基山脈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落基山構造複雜,大多以褶皺和衝斷層為基礎,呈現為條狀山脈和間隔斷層谷地為主。著名的黃石公園就位於它的中段,以溫泉和噴泉著稱。
(南美)以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於南美大陸的西岸和北岸,從特立尼達島向西轉南直達火地島,直線距離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許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個別的可超過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之一。新生代以來,安第斯山地區火山地震十分頻繁,說明它至今尚處於不穩定狀態。
安第斯山在地形結構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異。北段具有山脈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點。這裡的安第斯山分成東、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們在南緯3°以南逐漸靠攏。中段,東、中科迪勒拉山合而為一,山體逐漸開寬,最寬處可達800千米,平均海拔可達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緯27°30′以南的南段,東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寬度收斂,逐漸合為一條山脈;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島嶼及峽灣式海岸。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000公里。屬中新生代褶皺帶。構造極為複雜,由一系列褶皺斷層組成,地殼活動至今仍在繼續,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重要組成部分。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這一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對南美洲大陸氣候、水文網分佈、地理環境地域分異、人文景觀和交通線佈局等帶來巨大影響。有銅、鉛、鋅、錫、金、銀、石油、煤、硫磺、硝石等多種礦產資源,堪稱“礦產寶庫”。
北端以落基山脈為主體,其北有布魯克斯山,其南為墨西哥高原東側的東馬德雷山。落基山脈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落基山構造複雜,大多以褶皺和衝斷層為基礎,呈現為條狀山脈和間隔斷層谷地為主。著名的黃石公園就位於它的中段,以溫泉和噴泉著稱。
(南美)以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於南美大陸的西岸和北岸,從特立尼達島向西轉南直達火地島,直線距離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許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個別的可超過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之一。新生代以來,安第斯山地區火山地震十分頻繁,說明它至今尚處於不穩定狀態。
安第斯山在地形結構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異。北段具有山脈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點。這裡的安第斯山分成東、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們在南緯3°以南逐漸靠攏。中段,東、中科迪勒拉山合而為一,山體逐漸開寬,最寬處可達800千米,平均海拔可達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緯27°30′以南的南段,東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寬度收斂,逐漸合為一條山脈;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島嶼及峽灣式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