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憶情難極——讀毛文錫[醉花間]詞(原)
相憶情難極
—讀毛文錫[醉花間]詞
五代詞人毛文錫存詞《花間集》三十餘首,其中[醉花間]其一是現存最早的一首七夕詞作: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難極。銀漢是紅牆,一帶遙相隔。
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風搖玉佩清,今夕是何夕。
這是一首代言體作品。詞人從“憶”字領起上片,“深相憶。莫相憶”,看似矛盾語,乃暗中揭示故事中人物難以掩抑、驅遣的思念之意。“相憶情難極”恰是苦苦憶念而不得、終凝結而成的心靈獨白。雖為應歌詞,此番沁人心底的情愫一如溫庭筠筆下的“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夢江南]),怨恨萬千,正緣於一個“情”字。晚唐雍陶有一首詩《題情盡橋》雲:“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據說此詩的誕生與一則故事有關(參見《本事詩》),放在全唐詩中也許並不起眼。然而,詩人為“情”鳴不平的音容非常有趣,如果詩詞對讀,互為詮釋,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若問詞中情為何物,是更多關合歌妓情結的“謝娘心曲”,即張先所云“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包含的情懷意蘊。這樣的戀情因了一定的隨意性和娛樂性而常常跌入無果而終的悲劇性結局。隨後,詞人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相譬喻,綰結世間相憶而難以相見的苦戀之情,隔絕如銀漢關河,天上人間霎時形成交流,而有助於解識此種心緒,比同類情懷的詞句表達“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時方始休”平添一些含蓄之美。
“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是花間風味的詞句,以描摹細膩而見長,這在花間詞人中為常用之法,如:“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春恨正關情,畫樓殘點聲”等句,皆為纖細局狹的閨閣庭院之景,兼有濃郁的剪紅刻翠之味。這在詞體發展的初期,雖有藝術表現稚嫩化的造作嫌疑,卻是鍛造詞體之隱幽微妙所不可或缺的積累,加上景中含情,又是形成小詞婉轉流麗的必由之路。當然,毛文錫的這兩句詞還算得清爽。在清風搖曳中,斯人無限感慨,“今夕是何夕”,雖有悲歡離合,終於以一種花間少有的平靜走入思考的境地,清冷的情調有別於那個時代珠光粉氣的通病,這是否可以稱得上花間作風的一種別調?
讀詞至此,不免興嘆,虧了趙崇祚的選本意識,或可留下詞史上七夕詞的早期實驗品。雖然只有兩句觸及這一神話,關聯這一節序,因了傳承,才有可能促成七夕詞日後的系列流變。毛文錫同調詞還有一首,即:
休相問,怕相問。相問還添恨。春水滿塘生,鸂鶒還相趁。
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偏憶戍樓人,久絕邊庭信。
這首詞與上述同調抒情方式神似,同樣是曲折幽微的心理描述,歷來為人稱引,引錄兩則如下:
《餐櫻廡詞話》況周頤雲:語淡而真,亦輕清,亦沉著。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俞陛雲:此詞言己拼得不相聞問。人苦獨居,不及相趁鸂鶒,而曉來過雨, 忽念徵人遠戍,寒到君邊,雖言“休相問”,安能不問?越拋開,越是纏綿耳。
對於毛文錫之詞,是否還有其他聲音呢?吳梅在《詞學通論》中認為五代時“詞之工拙,以韋莊為第一,馮延巳次之,最下為毛文錫”,他自然是針對[虞美人]這樣的錦繡詞篇而言。我們不必迷信大家,可據詞而論,或能有一得之見,願我們的欣賞切莫流於程式化。如果可能,請記住這位由唐而後蜀,終入後唐,並與歐陽炯等人以詞章任職於內廷的詞人,其作品中也曾有一些輕快俊語,可為花間別調吧。
相憶情難極——讀毛文錫[醉花間]詞(原)
相憶情難極
—讀毛文錫[醉花間]詞
五代詞人毛文錫存詞《花間集》三十餘首,其中[醉花間]其一是現存最早的一首七夕詞作: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難極。銀漢是紅牆,一帶遙相隔。
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風搖玉佩清,今夕是何夕。
這是一首代言體作品。詞人從“憶”字領起上片,“深相憶。莫相憶”,看似矛盾語,乃暗中揭示故事中人物難以掩抑、驅遣的思念之意。“相憶情難極”恰是苦苦憶念而不得、終凝結而成的心靈獨白。雖為應歌詞,此番沁人心底的情愫一如溫庭筠筆下的“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夢江南]),怨恨萬千,正緣於一個“情”字。晚唐雍陶有一首詩《題情盡橋》雲:“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據說此詩的誕生與一則故事有關(參見《本事詩》),放在全唐詩中也許並不起眼。然而,詩人為“情”鳴不平的音容非常有趣,如果詩詞對讀,互為詮釋,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若問詞中情為何物,是更多關合歌妓情結的“謝娘心曲”,即張先所云“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包含的情懷意蘊。這樣的戀情因了一定的隨意性和娛樂性而常常跌入無果而終的悲劇性結局。隨後,詞人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相譬喻,綰結世間相憶而難以相見的苦戀之情,隔絕如銀漢關河,天上人間霎時形成交流,而有助於解識此種心緒,比同類情懷的詞句表達“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時方始休”平添一些含蓄之美。
“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是花間風味的詞句,以描摹細膩而見長,這在花間詞人中為常用之法,如:“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春恨正關情,畫樓殘點聲”等句,皆為纖細局狹的閨閣庭院之景,兼有濃郁的剪紅刻翠之味。這在詞體發展的初期,雖有藝術表現稚嫩化的造作嫌疑,卻是鍛造詞體之隱幽微妙所不可或缺的積累,加上景中含情,又是形成小詞婉轉流麗的必由之路。當然,毛文錫的這兩句詞還算得清爽。在清風搖曳中,斯人無限感慨,“今夕是何夕”,雖有悲歡離合,終於以一種花間少有的平靜走入思考的境地,清冷的情調有別於那個時代珠光粉氣的通病,這是否可以稱得上花間作風的一種別調?
讀詞至此,不免興嘆,虧了趙崇祚的選本意識,或可留下詞史上七夕詞的早期實驗品。雖然只有兩句觸及這一神話,關聯這一節序,因了傳承,才有可能促成七夕詞日後的系列流變。毛文錫同調詞還有一首,即:
休相問,怕相問。相問還添恨。春水滿塘生,鸂鶒還相趁。
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偏憶戍樓人,久絕邊庭信。
這首詞與上述同調抒情方式神似,同樣是曲折幽微的心理描述,歷來為人稱引,引錄兩則如下:
《餐櫻廡詞話》況周頤雲:語淡而真,亦輕清,亦沉著。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俞陛雲:此詞言己拼得不相聞問。人苦獨居,不及相趁鸂鶒,而曉來過雨, 忽念徵人遠戍,寒到君邊,雖言“休相問”,安能不問?越拋開,越是纏綿耳。
對於毛文錫之詞,是否還有其他聲音呢?吳梅在《詞學通論》中認為五代時“詞之工拙,以韋莊為第一,馮延巳次之,最下為毛文錫”,他自然是針對[虞美人]這樣的錦繡詞篇而言。我們不必迷信大家,可據詞而論,或能有一得之見,願我們的欣賞切莫流於程式化。如果可能,請記住這位由唐而後蜀,終入後唐,並與歐陽炯等人以詞章任職於內廷的詞人,其作品中也曾有一些輕快俊語,可為花間別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