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皮雜談社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杜甫在《蜀相》一詩中形容諸葛亮的,實際上,在諸葛亮死後不就蜀漢也就被滅亡,而滅國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並非一人之過。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太平道黃巾軍起義導致當時的天下大亂。而且各地豪族見到這種情況也就全都擁兵自重,這讓漢家天子的威嚴掃地,丟臉簡直丟大了。但是禍不單行,何進因為聽取了袁紹的建議,要去除掉太監的勢力,而又邀請董卓成為他們的外援,結果就導致了十常侍提前大難,直接將何進給處死了。

    因為這樣的背景,後來袁紹又一次性把所有宦官都殺掉了,而董卓也入洛了,由於他靠著西涼軍隊,所以起到了牽制朝廷的作用。因為董卓這樣的行為是倒行逆施,這就讓當時傭兵的豪傑英雄都紛紛割據一方,開始各自為營,不去考慮整個天下,只想自己的前程應該怎麼辦,又或者,他們中的一些人依然選擇忠於漢室,而且還在商量著如何恢復漢室。

    其中,就有身為漢朝宗室的劉備,他一生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而且四處奔波,沒有固定的居所。面對天下混亂的局面,他希望可以用一腔熱血成功復興漢室。但結果卻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寫的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俎”,他一生兢兢業想要統一天下,不過最後還是三分天下,只佔益州、漢中等地,並且建立的季漢又叫做蜀漢,地理位置偏遠而人們窮苦,可以說是當時的三個國家中特別弱小的一個。

    那麼,作為一個國力弱小的國家,蜀漢本應該低調做事的,但他的存在感居然還超過吳國了。而諸葛亮和姜維甚至做到了連年北伐,這讓曹魏到最後已經是疲於應對,而這樣的行為也使得孱弱的蜀漢更加弱小,人民生活更加貧苦。所以在263年時,曹魏三路大軍共同進攻蜀漢,劉備建立的國家就此滅亡,而他想要恢復漢室的夢想也就這樣消失了。

    當時,鄧艾和鍾會伐蜀時,諸葛瞻還在臨死前總結自己的過錯,怪自己內不除黃皓,而外不制姜維,這就導致了最後蜀漢的滅亡。而且諸葛瞻還認為他們兩個人都是禍國殃民的人,一個人消耗了國家內有限的實力,另一個人則讓整個朝廷都烏煙瘴氣的。

    而最終表現在外的現象就是人心不穩,所以當魏軍兵臨城下時,很快就進攻成功。其實諸葛瞻也非常清楚姜維的連年北伐是實質性戰果的,這就成為讓國力損耗過度的主要原因。黃皓則在董允和陳祗死後就走上了玩弄權力的道路,這就讓皇帝劉禪沒有好的監督者,那麼朝中烏煙瘴氣也是正常的事了。

    因為當年的東漢就是十常侍禍亂朝政,最終東漢滅亡,而現在蜀漢又有黃皓操弄大權,關鍵的是這個時候那些建國元老們早就去世了,建國之後培養的人才能力又不足,所以才導致了現在的結果。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中沒有人把恢復漢室真正作為自己的夢想來奮鬥,反而是受到黃皓的積威,所以當時不少大臣都與他狼狽為奸。

    等到魏軍一來,很多郡縣直接望風投降,那個冒險要走陰平小路的鄧艾都是順利抵達綿竹的。像諸葛瞻、黃崇、李球這些蜀漢的最後能臣就是死在綿竹的,那麼之後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鄧艾直指成都,於是劉禪投降。

    後人常常看到這裡都會批評劉禪是個沒有能力的草包,坐擁這麼好的天險之地但是居然束手無策,導致王國。

    而且歪史還認為蜀漢國力早已外強中乾,這就是常年北伐的結果。並且還十分缺乏優秀人才,加上當時又荊州和益州內部有矛盾,導致貌合神離,而掌握大權的荊州卻因遭遇挫折後十分沮喪,士氣大減,而益州的實力派有沒有心思抵抗外敵。

    這就是為什麼當時譙周等人會讓劉禪投降的原因所在。其實劉禪還是想在抵抗一下的,可是益州世族又不想和劉禪對抗外敵,因為國家姓劉,他們就算幫助蜀漢成功抵禦外敵也不能成為國家高層,而就算外敵來了,他們依然是強大的地頭蛇,所以這些人就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結語

    由此可以知道黃皓或姜維不是敗仗的主要原因,關鍵還是因為蜀漢沒有處理好與本地士族之間的關係,沒有充足兵力的支撐,又如何能夠打勝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花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