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14556479732

    得隴望蜀?

    得漢中後曹操不乘勝追擊伐蜀,借用劉秀對岑彭的命令,意思卻反過來,變成人要知足:“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然後選擇班師回朝,這決定的對與錯,歷朝都有不同的看法,先看當事人的理據,以及劉備方謀主法正的事後分析:

    劉曄:“勸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另一位主簿司馬懿也持這看法:“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法正事後評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

    後人議論中最早肯定劉曄之言乃裴松之,他在《賈詡傳》嘆:“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也有反對的如胡三省:“七日之間,何以遽謂之小定?曄蓋窺覘備之守蜀有不可犯者,故為此言以對操焉耳。”

    曹操沒有順勢入蜀,是否明智,其實很難判定,就算假設從南鄭已得到大量糧食、己軍不是疲兵。倒不如羅列一下外部的客觀條件,讓讀者自行分析:

    一、建安二十年七月時,劉備確實還在荊州與孫權爭三郡,但得知曹操攻漢中的訊息後,已達成湘水之盟並抽身回江州。張魯還在巴中未降曹時,劉備已遣黃權督諸將相迎。劉備主力不在益州的真空期,實際也就數個月。但別忘記,張魯到十一月時才在巴中完全投降。

    二、曹操當時可從漢中入蜀的路線,實際只有金牛道和米倉道,但在十一月前,巴三酋仍未降。再者,此路險惡不太適合大舉入侵(比陳倉道要命多了的補給線)。留蜀駐軍也在防備曹軍出此路,曹操入漢中後,諸葛亮便南下至犍為郡,出屯江陽(見《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下.瀘州條》),沿長江往東可至江州;

    金牛道呢?劉備圍雒城也耗了一年,曹操深知攻下陽平關只是受幸運女神眷顧;在劍閣前再分偏師走陰平偏道?有沒有響導?不是人人皆是通曉地理的鄧艾。

    三、劉備新佔益州不久,且是用不光彩的手段獲得,民心不太穩固,所以才有蜀降人:“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的說詞。但這些驚恐能轉化成多少實則效果?像劉備攻劉璋時的張松奉送地圖?綿竹令費詩開門投誠?吳懿、李嚴舉軍投降?圍雒城也花了劉備一年時間,故保守估計,曹操還是要與回蜀的劉備主力大戰一段不短的時間,但留蜀駐軍還是以逸代勞的。

    四、曹操面對的後顧之憂:孫權、烏丸、忠漢勢力。曹操徵漢中前確實留下指示與合肥諸將,張遼也確實完美衝陣了一波,迫使孫權退兵。但如果在蜀中征戰數年,孫權再攻合肥時,張遼、樂進和李典能否久守至援軍救援?梁習、裴潛兩位能吏管治下,加上曹彰北征,代郡烏丸相對上確實是小問題,但還是要從中央抽調部份兵力;縱有王必、曹丕鎮守,還是發生了吉本、魏諷之亂,事後整頓穩定內部還是要花精力。

    五、不是乘勝追擊就一定能再下一城,就如王基之言,他在破壽春、殺諸葛誕後勸司馬昭,別以為有蕩覆吳之勢就追擊:“昔諸葛恪乘東關之勝,竭江表之兵,以圍新城,城既不拔,而眾死者太半。姜維因洮上之利,輕兵深入,糧餉不繼,軍覆上邽。夫大捷之後,上下輕敵,輕敵則慮難不深。今賊新敗於外,又內患未弭,是其修備設慮之時也。且兵出逾年,人有歸志,今俘馘十萬,罪人斯得,自歷代征伐,未有全兵獨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紹於官渡,自以所獲已多,不復追奔,懼挫威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風鈴”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