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emong

    執著是對的,說明你認真過!

    但是自己有沒有想過也許別人眼中你並沒有那麼重要呢?也許你所放不下的,在別人眼中也不過如此呢?

    何必執著著自己,不放過自己呢?人的一生總是經歷太多太多,你這樣不放過自己是不是在和自己過不去!

    有些事認真過就好了,生活還繼續下去的!只能說一切向前看!

  • 2 # 妙有

    頭腦是評判,心是感受,感受裡面只有喜怒哀懼沒有好壞對錯,跟隨心的指引吧,心知道答案!不要被頭腦的評判和妄念捆綁左右,做一個內心自由而綻放的人!

  • 3 # 起飛的小度度

    在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知道再多道理也沒有用,真正重要的是,要立即行動。像明明知道自己是錯的,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可仍然放不下,就是還未開始行動。

    我認為真正的成熟,是要拿的起_放的下,不要讓你愛的人痛苦,更不要為難他,只有深深的包容和理解,即使是一份錯愛,也不乏愛的價值。

    我認為頭腦是評判,心是感受,感受裡面只有喜怒哀懼沒有好壞對錯,跟隨心的指引吧,心知道答案!不要被頭腦的評判和妄念捆綁左右,做一個內心自由而綻放的人!

    我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胡文生心理

    《“分離焦慮“才是你"放不下"的根源所在》

    心理諮詢臨床上經常會有一些失戀者痛苦訴說 : 我知道已經不可挽回了,也知道一直想他不對,可就是放不下這件事,實在是太痛苦了。

    這就是"道理都懂,明知道是錯的,可就是放不下"的例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明知道的道理"是社會產物,而"放不下“的欲求是心理的產物,兩者不可調和時,人的內心就會衝突,產生痛苦的情緒。

    看似是對欲求的不想放棄造成的,實則是早期的心理創傷在作怪,當下對關係分離的痛苦就是早期創傷分離焦慮的重複。

    還拿失戀現象來說明這個問題,所謂失戀是對分離的關係不想放棄的痛苦心理表現。痛苦的失戀者多半是依賴型人格,此類人格者多以過分依賴為特徵,表現為缺乏獨立性 ,常感受到無助 、無能, 對遺棄有深刻恐懼感,非常害怕自己孤立無援 。將自己的需求依附於別人 , 過分順從於別人意志 ,難以接受分離,一旦分離極易受到傷害,所以當一段親密關係結束時則有被毀滅和無助的體驗 ,異常痛苦。

    那麼依賴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學認為,依賴型人格的形成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兒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幼兒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 、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所以幼兒必須依賴父母才能值存 ,總怕失去養育者這個保護神 。這時如果父母過分保護,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心理上不能斷奶,也就是心理不獨立,缺乏自信心,形成依賴型人格 。一旦在一段戀愛關係中遇到能依賴的人,就會重複早期依賴父母的模樣,不能忍受分離,戀愛關係一旦結束,早期分離焦慮情緒就會重複,這就出現了在心理諮詢臨床上"明知不可挽回,但就是放不下,異常痛苦“的現象。

    所以“道理都明自,也知道是錯的,還是放不下“現象,主要根源還是早期的心理創傷,當下的事件只是個誘因。要想解除這種“放不下“的痛苦,還要從根本上了解原因,從自己的性格缺中找問題所在,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強獨立性,建立自信心,對"放不下"的焦慮也就消除了。

  • 5 # 翊含小姐

    道理都懂,就是不撞南牆不死心

    那就是撞南牆,去跳黃河,只到死心為止。

    人總是對自己沒做過的事兒念念不忘,到其實做過了,那就沒那麼多期待了。

    就跟夢想是的,不用別人說你,你自己試試就會放棄了

    沒什麼大不了,人生就是體驗

    多去體驗,經歷,才能總結出自己的一套人生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接下來怎麼走。

    加油,我支援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兒,而不是去做看起來有道理的事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知足長樂》為題寫藏頭詩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