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8577601597

    《詠雪》文末交代謝道韞的身份,主要作用是表現作者對謝道韞才華的讚賞與肯定。故事中,“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謝公即景出題,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形容一下外面大雪紛飛的景象。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當時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這兩個——“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應該是眾答案中較為出彩的。那這兩個回答到底哪個更出色?故事裡的出題人謝安聽完以後只是”大笑樂“,並沒有加以評判。如果從表達效果來說,兩人的比喻各有千秋:”撒鹽空中“突出沉重的質感,寫出了”雪驟“之後,紛紛揚揚的大雪隨風撲下的景象;從色澤上來說,“鹽”也比“柳絮”更合適描述鵝毛大雪。不過,“柳絮因風起”卻比“撒鹽空中”更能表現雪花隨風飄舞迴旋的曼妙動態,在美感上顯然勝了“撒鹽空中”這樣“笨重”的比喻不至一籌。家族中有這樣兩個出色的孩子,作為長輩的謝公當然欣喜,甚至為了不打擊孩子而不做進一步的高下之判,所以聽到兩個回答後只是“大笑樂”。但記錄這個故事的作者是怎麼看的呢?在“公大笑樂”後,作者看似隨意地加了一句“閒筆”,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為什麼要特別來介紹一下她?從這一補筆不難看出作者的傾向——他尤其欣賞和讚揚謝道韞的才氣。所以說文末的補筆暗含深意,透過補充對謝道韞的特別介紹表明作者的偏向——更欣賞謝道韞的才華。備註:關於“公大笑樂”,很多資料解析為表示謝太傅欣賞謝道韞的才華,似乎默認了謝安認為謝道韞的表現勝過“胡兒”——但這一點有爭議,可以參見上面回答中對兩個比喻的分析。其實兩個孩子的比喻各有千秋,答得都很精彩,作為家長的謝安當然會“大笑樂”。他完全沒有透過評高下來揚一個抑一個的必要。最後作者特別介紹了謝道韞只是表現作者自己對謝道韞的偏愛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背冰箱上樓方法及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