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安全性評價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田間去是否會將基因轉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打破原有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 轉基因植物演變成農田雜草的可能性:植物在獲得新的基因後會不會增加其生存競爭性,在生長勢、越冬性、種子產量和生活力等方面是否比非轉基因植株強。若轉基因植物可以在自然生態條件下生存,勢必會改變自然的生物種群,打破生態平衡。從目前在水稻、玉米、棉花、馬鈴薯、亞麻、蘆筍等轉基因植物的田間試驗結果來看,轉基因植物在生長勢、越冬能力等方面並不比非轉基因植株強,也就是說大多數轉基因植物的生存競爭力並沒有增加,故一般不會演變為農田雜草。 基因漂流到近緣野生種的可能性:在自然生態條件下,有些栽培植物會和周圍生長的近緣野生種發生天然雜交。從而將栽培植物中的基因轉入野生種中。若在這些地區種植轉基因植物,則轉入基因可以漂流到野生種中,並在野生近緣種中傳播。在進行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時,我們應從兩個方面考慮這一問題。一個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區是否存在與其可以雜交的近緣野生種。若沒有,則基因漂流就不會發生。如在加拿大種植轉基因棉花,因沒有近緣野生種存在則不可能發生基因轉移。同樣,在中國種植轉基因玉米,因沒有野生大芻草,所以也不會發生基因漂流。另一個可能是存在近緣野生種,基因可從栽培植物轉移到野生種中。這時就要分析考慮基因轉移後會有什麼效果。如果是一個抗除草劑基因,發生基因漂流後會使野生雜草獲得抗性,從而增加雜草控制的難度。特別是若多個抗除草劑基因同時轉入一個野生種,則會帶來災難。但若是品質相關基因等轉入野生種,由於不能增加野生種的生存競爭力,所以影響也不大。 對自然生物類群的影響: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用的許多基因是與抗蟲或抗病性有關的,其直接作用物件是生物。如轉入Bt殺蟲基因的抗蟲棉,其目標昆蟲是棉鈴蟲和紅鈴蟲等植物害蟲,如大面積和長期使用,昆蟲有可能對抗蟲棉產生適應性或抗性,這不僅會使抗蟲棉的應用受到影響,而且會影響Bt農藥製劑的防蟲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抗蟲棉推廣時一般要求種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蟲棉,以延緩昆蟲產生抗性。除了目標昆蟲外,我們還要考慮轉基因植物對非靶昆蟲的影響。如有人用Bt蛋白飼料喂棉田中6種非靶昆蟲,當殺蟲蛋白濃度高於控制目標昆蟲濃度100倍時,對非靶昆蟲均未出現可見的生長抑制。另外,Bt蛋白對有益昆蟲如蜜蜂、瓢蟲等都無毒性。 (二)轉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經合組織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評價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如果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具有實質等同性,則可以認為是安全的。如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及其產品與田間感染病毒的植物生產的產品都帶有外殼蛋白,這類產品應該認為是安全的。若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不存在實質等同性,則應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在進行實質等同性評價時,一般需要考慮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有毒物質。必須確保轉入外源基因或基因產物對人畜無毒。如轉Bt殺蟲基因玉米除含有Bt殺蟲蛋白外,與傳統玉米在營養物質含量等方面具有實質等同性。要評價它作為飼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則應集中研究Bt蛋白對人畜的安全性。目前已有大量的實驗資料證明Bt蛋白只對少數目標昆蟲有毒,對人畜絕對安全。 過敏源。在自然條件下存在著許多過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將控制過敏源形成的基因轉入新的植物中,則會對過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轉入過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如美國有人將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轉入大豆,雖然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但也未獲批准進入商品化生產。另外還要考慮營養物質和抗營養因子的含量等。
環境安全性評價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田間去是否會將基因轉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打破原有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 轉基因植物演變成農田雜草的可能性:植物在獲得新的基因後會不會增加其生存競爭性,在生長勢、越冬性、種子產量和生活力等方面是否比非轉基因植株強。若轉基因植物可以在自然生態條件下生存,勢必會改變自然的生物種群,打破生態平衡。從目前在水稻、玉米、棉花、馬鈴薯、亞麻、蘆筍等轉基因植物的田間試驗結果來看,轉基因植物在生長勢、越冬能力等方面並不比非轉基因植株強,也就是說大多數轉基因植物的生存競爭力並沒有增加,故一般不會演變為農田雜草。 基因漂流到近緣野生種的可能性:在自然生態條件下,有些栽培植物會和周圍生長的近緣野生種發生天然雜交。從而將栽培植物中的基因轉入野生種中。若在這些地區種植轉基因植物,則轉入基因可以漂流到野生種中,並在野生近緣種中傳播。在進行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時,我們應從兩個方面考慮這一問題。一個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區是否存在與其可以雜交的近緣野生種。若沒有,則基因漂流就不會發生。如在加拿大種植轉基因棉花,因沒有近緣野生種存在則不可能發生基因轉移。同樣,在中國種植轉基因玉米,因沒有野生大芻草,所以也不會發生基因漂流。另一個可能是存在近緣野生種,基因可從栽培植物轉移到野生種中。這時就要分析考慮基因轉移後會有什麼效果。如果是一個抗除草劑基因,發生基因漂流後會使野生雜草獲得抗性,從而增加雜草控制的難度。特別是若多個抗除草劑基因同時轉入一個野生種,則會帶來災難。但若是品質相關基因等轉入野生種,由於不能增加野生種的生存競爭力,所以影響也不大。 對自然生物類群的影響: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用的許多基因是與抗蟲或抗病性有關的,其直接作用物件是生物。如轉入Bt殺蟲基因的抗蟲棉,其目標昆蟲是棉鈴蟲和紅鈴蟲等植物害蟲,如大面積和長期使用,昆蟲有可能對抗蟲棉產生適應性或抗性,這不僅會使抗蟲棉的應用受到影響,而且會影響Bt農藥製劑的防蟲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抗蟲棉推廣時一般要求種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蟲棉,以延緩昆蟲產生抗性。除了目標昆蟲外,我們還要考慮轉基因植物對非靶昆蟲的影響。如有人用Bt蛋白飼料喂棉田中6種非靶昆蟲,當殺蟲蛋白濃度高於控制目標昆蟲濃度100倍時,對非靶昆蟲均未出現可見的生長抑制。另外,Bt蛋白對有益昆蟲如蜜蜂、瓢蟲等都無毒性。 (二)轉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經合組織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評價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如果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具有實質等同性,則可以認為是安全的。如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及其產品與田間感染病毒的植物生產的產品都帶有外殼蛋白,這類產品應該認為是安全的。若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不存在實質等同性,則應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在進行實質等同性評價時,一般需要考慮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有毒物質。必須確保轉入外源基因或基因產物對人畜無毒。如轉Bt殺蟲基因玉米除含有Bt殺蟲蛋白外,與傳統玉米在營養物質含量等方面具有實質等同性。要評價它作為飼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則應集中研究Bt蛋白對人畜的安全性。目前已有大量的實驗資料證明Bt蛋白只對少數目標昆蟲有毒,對人畜絕對安全。 過敏源。在自然條件下存在著許多過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將控制過敏源形成的基因轉入新的植物中,則會對過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轉入過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如美國有人將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轉入大豆,雖然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但也未獲批准進入商品化生產。另外還要考慮營養物質和抗營養因子的含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