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感》
湯玉明
寫於2019年9月14日凌晨
回到家已經快深夜12點多了,努力想要整理一下混亂的思緒,寫一些關於中秋的故事,卻發現那些記憶就如同清晨的露珠一樣模糊了眼前的視線變得那樣朦朧而又深遠,來到住處的天台頂,遠處偶爾一兩聲車輛的鳴笛打破了城中村原有的寂靜,點上一支菸,靜坐了一會兒,心情才稍稍平復下來。望著頭頂熟悉而又陌生的明月,那些久遠而又模糊的記憶就如同灑在湖面的雨水,一點一滴的盪漾開來。
孩童時的中秋節日最為歡快,其實每一個傳統佳節對於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而言都是一種幸福的饋贈。記憶中吃過晚飯奶奶就會拿出提前買好的月餅給大家分食,我一般搶的最多,但又吃不了多少,那種味道我現在已不大記得了,很甜,吃多了會膩。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便是家鄉晚上靜謐的時光,若是天公作美,頭頂必定是繁星一片,皎潔的月光點綴著村子裡的每一個角落,照亮著每一個回家的行人,家門前的清水小河在月光的對映下變得皓腕如雪,原本透徹的河面像是鋪上了一層銀色的絲妝,蜿蜒綿長貫穿著整個村莊;湖面上幾隻愜意的流螢泛著綠光在編排它們特有的舞蹈,似乎不忍心錯過如此絢麗的舞臺;蛐蛐兒也爭相加入,一展歌喉,大家你爭我奪,好不熱鬧;遠處一兩聲嘈雜的狗吠聲將這仲秋的深夜拉的更長,伴隨著陣陣秋風,頭頂的浩瀚繁星更像是掛滿叮噹的銅鈴,歡快而又動聽,這便是我記憶中家鄉的中秋之夜,頗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意境。這時奶奶便會搬出一張涼蓆來院子裡乘涼,輕搖著蒲扇,輕輕地撫摸著小孫子的後背,奶奶似乎永遠不會累,清涼的微風一直在我身上流轉。“奶奶,奶奶,你說月亮裡面真的住著神仙嗎”“奶奶也不知道,或許你長大了就會明白了”“那月亮旁邊的星星呢,為什麼它們總是一閃一閃的呢”“那些星星啊,那都是我們的親人呢,他們老了去世了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守護著我們,奶奶有一天也會變成其中的一顆一直在天上看著我的小孫子呢”“奶奶,奶奶,我不想你變成星星,我想讓你一直陪著我”“奶奶,奶奶...”,那時的我好像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也不知道當時會想些什麼,最後卻總是在奶奶的輕聲呢喃下入睡的,睡的是那樣的安然,以至於我到現在還能記起那份溫情的畫面:仲秋的夜晚,有秋風,有明月,有繁星,一張涼蓆,一把蒲扇,卻傳承了祖孫二人最真摯的情感。那天,我依稀記得,月亮很美,家鄉很暖。
青少年時期的中秋其實並沒有給我留下太深刻的記憶,再也沒有了孩童時期的那種喜悅與期待,因為每一個成長階段的思想和心態都是迥然不同的,唯一讓少年的我印象深刻的那個中秋之夜,我想可能就是讓我青春萌動的她了。那個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可能是那天的Sunny正好,溫和柔美,讓整個人都慵懶著,Sunny透過教室的窗戶斜照在她亮麗的長髮上,像是披上了一件亮麗的金紗;一雙清澈的雙眸顯得更加乾淨質樸;高聳的鼻樑在柔光的斜照下份外立體;微笑的眼睛猶如新生的月芽;她一隻手斜託著下巴,眉頭舒展,輕微眨動的雙眼宛如跳動的泉眼般向教室傳送著清澈與甘甜,她看著窗外婆娑作響的樹葉,有點入神。我想那時的她一定沒有猜到離她僅僅幾米之外的距離,有一個青春悸動的少年因為同她呼吸著同一片甜甜的空氣而喜悅不已。前幾天看到一句“月是故鄉明”讓我想起了高中時期唯一一次的中秋晚會,主題就是這句詩,她是晚會的主持人,青春時期的喜歡其實永遠都是那麼簡單純粹,儘可能的多表現自己,想讓她看到更好的自己,唱了好幾首歌似乎並沒有引起她太多的注意,便偷偷換了我跟她喝飲料的杯子,之後便故意說拿錯了,是腹黑也好,心機也罷,這可能是那個中秋夜最為興奮而又難忘的記憶了。那天,我清楚記得,月亮很大,也很甜。
中秋節於現在的我而言不過是增值的假期而已,並不是我忘記了中秋佳節的傳承與意義,而是現實的生活早已將人對快樂對傳統文化的追求消磨殆盡了,我們都在為生活為未來而疲於奔命,我們總是以為前面有很多東西在等待我們,其實現在想想很多東西是在我們身後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等一等被我們落在身後的靈魂?今天,我會記得,廣州的月亮很暗,生活還要繼續。
《中秋有感》
湯玉明
寫於2019年9月14日凌晨
回到家已經快深夜12點多了,努力想要整理一下混亂的思緒,寫一些關於中秋的故事,卻發現那些記憶就如同清晨的露珠一樣模糊了眼前的視線變得那樣朦朧而又深遠,來到住處的天台頂,遠處偶爾一兩聲車輛的鳴笛打破了城中村原有的寂靜,點上一支菸,靜坐了一會兒,心情才稍稍平復下來。望著頭頂熟悉而又陌生的明月,那些久遠而又模糊的記憶就如同灑在湖面的雨水,一點一滴的盪漾開來。
孩童時的中秋節日最為歡快,其實每一個傳統佳節對於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而言都是一種幸福的饋贈。記憶中吃過晚飯奶奶就會拿出提前買好的月餅給大家分食,我一般搶的最多,但又吃不了多少,那種味道我現在已不大記得了,很甜,吃多了會膩。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便是家鄉晚上靜謐的時光,若是天公作美,頭頂必定是繁星一片,皎潔的月光點綴著村子裡的每一個角落,照亮著每一個回家的行人,家門前的清水小河在月光的對映下變得皓腕如雪,原本透徹的河面像是鋪上了一層銀色的絲妝,蜿蜒綿長貫穿著整個村莊;湖面上幾隻愜意的流螢泛著綠光在編排它們特有的舞蹈,似乎不忍心錯過如此絢麗的舞臺;蛐蛐兒也爭相加入,一展歌喉,大家你爭我奪,好不熱鬧;遠處一兩聲嘈雜的狗吠聲將這仲秋的深夜拉的更長,伴隨著陣陣秋風,頭頂的浩瀚繁星更像是掛滿叮噹的銅鈴,歡快而又動聽,這便是我記憶中家鄉的中秋之夜,頗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意境。這時奶奶便會搬出一張涼蓆來院子裡乘涼,輕搖著蒲扇,輕輕地撫摸著小孫子的後背,奶奶似乎永遠不會累,清涼的微風一直在我身上流轉。“奶奶,奶奶,你說月亮裡面真的住著神仙嗎”“奶奶也不知道,或許你長大了就會明白了”“那月亮旁邊的星星呢,為什麼它們總是一閃一閃的呢”“那些星星啊,那都是我們的親人呢,他們老了去世了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守護著我們,奶奶有一天也會變成其中的一顆一直在天上看著我的小孫子呢”“奶奶,奶奶,我不想你變成星星,我想讓你一直陪著我”“奶奶,奶奶...”,那時的我好像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也不知道當時會想些什麼,最後卻總是在奶奶的輕聲呢喃下入睡的,睡的是那樣的安然,以至於我到現在還能記起那份溫情的畫面:仲秋的夜晚,有秋風,有明月,有繁星,一張涼蓆,一把蒲扇,卻傳承了祖孫二人最真摯的情感。那天,我依稀記得,月亮很美,家鄉很暖。
青少年時期的中秋其實並沒有給我留下太深刻的記憶,再也沒有了孩童時期的那種喜悅與期待,因為每一個成長階段的思想和心態都是迥然不同的,唯一讓少年的我印象深刻的那個中秋之夜,我想可能就是讓我青春萌動的她了。那個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可能是那天的Sunny正好,溫和柔美,讓整個人都慵懶著,Sunny透過教室的窗戶斜照在她亮麗的長髮上,像是披上了一件亮麗的金紗;一雙清澈的雙眸顯得更加乾淨質樸;高聳的鼻樑在柔光的斜照下份外立體;微笑的眼睛猶如新生的月芽;她一隻手斜託著下巴,眉頭舒展,輕微眨動的雙眼宛如跳動的泉眼般向教室傳送著清澈與甘甜,她看著窗外婆娑作響的樹葉,有點入神。我想那時的她一定沒有猜到離她僅僅幾米之外的距離,有一個青春悸動的少年因為同她呼吸著同一片甜甜的空氣而喜悅不已。前幾天看到一句“月是故鄉明”讓我想起了高中時期唯一一次的中秋晚會,主題就是這句詩,她是晚會的主持人,青春時期的喜歡其實永遠都是那麼簡單純粹,儘可能的多表現自己,想讓她看到更好的自己,唱了好幾首歌似乎並沒有引起她太多的注意,便偷偷換了我跟她喝飲料的杯子,之後便故意說拿錯了,是腹黑也好,心機也罷,這可能是那個中秋夜最為興奮而又難忘的記憶了。那天,我清楚記得,月亮很大,也很甜。
中秋節於現在的我而言不過是增值的假期而已,並不是我忘記了中秋佳節的傳承與意義,而是現實的生活早已將人對快樂對傳統文化的追求消磨殆盡了,我們都在為生活為未來而疲於奔命,我們總是以為前面有很多東西在等待我們,其實現在想想很多東西是在我們身後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等一等被我們落在身後的靈魂?今天,我會記得,廣州的月亮很暗,生活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