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29901863223

    我們經常講,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但什麼是利潤最大呢?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利潤當然是越多越好。如果我們這樣理解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就沒有意義了。在現實中,無限利潤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找到一個利潤最大化的標準,說明在什麼時候,企業就實現了利潤最大化。   利潤是總收益減去包括會計成本和機會成本在內的總成本。我們已經分析過了成本,這裡再談談收益。收益是企業出賣產品得到的收入,既包括成本也包括利潤。它等於產品的價格乘以出賣產品量的積。總收益是出賣一定量產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是出賣每單位產品所得到的收入,每單位產品是1,所以,平均收益就等於價格。邊際收益是每多賣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入。當我們說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時,是用實物單位來衡量產品數量的。當我們說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時,是用貨幣單位來衡量產品數量的。這兩種說法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衡量的東西相同,所根據的衡量單位不同。所以,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的變化規律與以前講過的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的變動規律一樣。   經濟學家給出的利潤最大化的標準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當企業生產的產品使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相等時,這種產量就實現了利潤最大化。這是根據企業的實踐總結出來的規律,同時也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這個規律。假設一個企業生產一單位產品增加的收益(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為8元。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賺了2元。這時,企業一定要增加生產。它增加生產就表明原來的產量沒有實現利潤最大化,即沒有把該賺的錢賺到。反之,如果邊際收益為8元,邊際成本為10元。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賠了2元。這時,企業一定要減少生產。它減少生產就表明原來的產量也沒有實現利潤最大化,即賠了。當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比如都為9元)時,企業既不增加產量,也不減少產量,說明它對這種產量,實現了利潤最大化。   在現實中,也許許多企業家並不瞭解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也並沒有刻意追求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相等。但如果分析那些實現了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的資料,你一定會發現這些企業遵循了這一規律。無論你是否知道規律,它總是在起作用,但瞭解這些規律更有利於我們自覺地按規律辦事,避免盲目性和在摸索這一規律中的彎路和浪費。   企業總要使自己的產量保持在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最低時,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相等。如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企業每增加一單位產品並不影響價格,平均收益也等於邊際收益。由此可以得出,在完全競爭市場上,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也就是平均收益等於平均成本。這時企業不就是沒有利潤了嗎?的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就是如此。競爭的結果利潤最大化時的利潤為零。但要記住,我們這時說的利潤是經濟利潤。經濟利潤為零,會計利潤不為零。在完全競爭時,企業所賺到的是補償機會成本的會計利潤。   但是,市場並不都是完全競爭的。如果有的企業規模相當大,它的產量變動足以引起價格變動;或者有的企業利用政府賦予的權利(專利權、特許經營權式進入權)而具有了壟斷地位;或者有的企業創造出了某種有特色的產品或敢於承擔風險,價格就會高於完全競爭時。在這些情況下,企業就可以獲得經濟利潤。在現實中,完全競爭是少的,普遍的情況是競爭與壟斷的不同程度結合,但在這種不完全競爭的市場裡,企業總具有不同的壟斷勢力,即對市場的控制能力。因此,這就可以引起企業透過產量控制或創新來使價格高於平均成本,從而獲得利濟利潤。   當然,利潤最大化只是一個原則。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在運用這個原理時也會有所不同。有的企業會追求利潤率最大化,有的企業會追求利潤量最大化,有的企業更偏重短期利潤最大化,有的企業會為了長期利潤最大化而改變短期的好處。這些不同的目標既取決於企業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企業決策者的偏好,也取決於它所處的市場環境。   無論哪一個企業,要成功地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生產,這就是“消費者主權”(或者“消費是上帝”)的含義。因此,企業在進入市場之前必須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在推出一種新產品或服務之前,必須進行需求預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重的人是多少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