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答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三峽工程是現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將萬里長江攔腰截流,在上游地區形成了一個長約600公里的巨大人工水庫。

    三峽工程在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為了防洪的需要,三峽水庫的庫容一直是浮動的,如果達到三峽大壩的正常蓄水高度175米,水庫總面積將有1084平方公里,總庫容可以達到393億立方米。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容積也只不過300億立方米左右。

    “淺水出蝦蟹,深水藏蛟龍。”水量越大,水位深的水域,魚越大,更有可能孕育巨型的水生生物。時長出神秘“水怪”的尼斯湖,兩岸陡峭,湖長僅37公里,最寬處2.4公里,面積比較小,但水很深,平均深度達200米。而三峽庫區內,兩岸高山聳立,蓄水後,很多地方水位可超200米。所以無論從廣度、深度上來看,三峽水庫不僅不輸尼斯湖,甚至比尼斯湖要廣闊太多!

    長江水域魚類資源豐富,目前包括400多種魚類,其中淡水魚居多,約有350多種。長江水系不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天然產卵場的主要分佈區之一,也是多種珍貴保護魚類的盛產地。比如有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魚類的中華鱘、白鱘、達氏鱘,也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松江鱸等。最為著名的是中華鱘,它們是中國特有的珍貴魚種,堪稱“水中大熊貓”。

    長江邊自古有句諺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這裡的“臘子”說的就是中華鱘,“象”是指白鱘,大得不像樣的“黃排”則說的就是胭脂魚。形容了這三種魚類個體的體型巨大。

    其中中華鱘是長江已知魚類中體型最大的,故有“長江魚王”之稱。成年中華鱘體長一般在0.4-1.3米,體重可達50-300公斤,最大的個體有發現過體長達5米,體重600千克的。但目前,中華鱘已陷入瀕臨滅絕的局面。

    中華鱘具有生殖洄游的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通常生活在海里,到了產卵期會從大海沿江而上,到長江上游產卵。之後孵出的幼鱘再順流而下,遊入大海開始生活。它們循著的洄游航道一直亙古不變。

    在建大壩的時候,設計師也考慮到魚類洄游的需求,特地為魚類設計了魚梯以便它們穿越大壩。但要在這麼高落差中逆行而上,對小型魚類來說,還比較適用,但對於中華鱘這種體型較大的魚類來說,就很困難了。

    所以,三峽大壩的建立,不可避免地阻擋了像中華鱘這類洄游魚類的回家之路,它們無法回到大壩上游適合它們的產卵地,只能被迫轉移到新的產卵場。因此,中華鱘的產卵地已從原來的金沙江的宜賓一帶轉移到葛洲壩下游的宜昌。

    三峽大壩所在的長江干流是中國淡水魚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在三峽工程完工後,為了保護庫區內水質安全,已全面禁止網箱養魚,避免飼料沉積物等對水質造成汙染,水庫中的魚類全都是自然生長。廣闊幽深的湖水,也為魚類提供了極佳的棲身場所,簡直就是魚類的天堂。因此三峽庫區逐漸成為一個巨型的天然生態漁場。

    如果在三峽大壩蓄水期間攔截了一些魚類或魚卵,並生活在三峽庫區這樣優良的水域內,在大壩攔截了近20年的時間中,庫區當中的魚類都可以生長到最佳狀態,所以說庫區記憶體在大魚是很正常的。而這種大型魚類,大機率會是中華鱘。除了中華鱘,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這四大家魚,生長速度快,在良好的生存空間中,壽命長,也可以長得很大。

    如今三峽庫區中體型最大的魚能有多大,我們不得而知,畢竟我們也不能挨條稱重。為了保護長江物種多樣性,拯救魚類們,自2020年1月1日起中國已全面開啟長達10年的禁止捕魚期。無魚可漁,“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的畫面,已從長江水域消失。禁漁令也讓長江魚類可以更好地繁衍生息,這樣一來,長江魚類的體型也會有新的突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希特勒提升為元帥的有哪些將領?結局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