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記利維

    春秋時期魯華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 ,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 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慄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曆公元前551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

    孔子在中華文明的進步史上的貢獻:

    1、文獻學上的貢獻

    中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3000餘篇,孔子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 305 篇,按風、雅、頌分類,形成《詩經》文字,並作了解說。

    《尚書》又稱《書》、《書經》,中國古代最早的歷史文獻,相傳為孔子編定。

    2、史學上的貢獻

    孔子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春秋》的作者。全書僅 1.6 萬餘字,卻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 242年的魯國曆史。

    孔子修《春秋》,是出於撥亂反正的政治目的。《孟子 滕文公下》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史記太史公自序》稱,《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孔子修《春秋》,確立了許多書寫歷史的原則和凡例,最著名的是所謂“春秋筆法”,即:用簡約的文字表達複雜的微言大義,褒善貶惡,“一字之褒,如同華袞之榮;一字之貶,無異斧鉞之誅”。

    孔子修《春秋》,透過把歷史的原始記錄改寫成歷史著作,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學。應該說,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才是中國史學之父。因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便成了歷史的代名詞。

    3、哲學上的貢獻

    《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國哲學之源。《漢書藝文志》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認為在《易》之早期發展史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

    《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好《易》,是“觀其德義”。

    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覺注意到《易》的“德義”層面,發現了蘊含於《易》之中的豐富哲理,於是作《 易傳》十篇予以系統闡發。可以說,是孔子使《易》轉向哲學,從而引發了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4、政治上的貢獻

    孔子從“仁者愛人”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仁政德治,將社會公正、秩序、誠信和人民的福祉擺在第一位。提出為政要從自身做起,“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優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一是實現“天下有道”的“小康”社會。這是孔子為華人設定的兩個理想社會的目標。

    5、教育上的貢獻

    孔子創辦民營學校,是打破奴隸主階級對教育資源壟斷的第一人。孔子高舉“有教無類”的旗幟,衝破了教育上的分配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

    孔子先後培養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是中國模範教師第一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

    孔子在教學活動中,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將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令我感動的一件事,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