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
2 # 思思心語
正月十五哪頓吃餃子那頓吃湯圓,應該很好回答吧?按當地習俗就行。我生活在北方,我們這都是正月十四下午把餃子包好,第二天早晨吃餃子,湯圓呢在中午或是晚上吃點。其它地方十五怎麼過我就不清楚了。其實過年吃什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也沒什麼先後之說。
正月十五哪頓吃餃子那頓吃湯圓,應該很好回答吧?按當地習俗就行。我生活在北方,我們這都是正月十四下午把餃子包好,第二天早晨吃餃子,湯圓呢在中午或是晚上吃點。其它地方十五怎麼過我就不清楚了。其實過年吃什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也沒什麼先後之說。
首先說“節日來由”。按古說法,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農曆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被稱為“元宵節”。
如果說是“臘八”拉開了春節序幕的話,那麼“元宵節”將為春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一傳統節日在中國己經傳承了2000多年。除夕到正月初五過大年,傳統上是以家庭為載體歡度,元宵節則講究的是走出家門普天同慶。可以說,元宵節是民俗過節中唯一以“鬧”為核心內容的節日,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嘛。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宵賞燈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相傳,漢明帝劉莊信奉佛教,而佛教盛傳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於是,漢明帝下令皇宮寺廟、民間百姓要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點燈敬佛”。後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盛大節日,時至中唐,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全民性“燈節”。到了宋朝,元宵燈節在規模和節燈的種類上都比唐朝更勝一籌。清朝時達到極致,民間燈會盛行無比。
燈火象徵著希望,正月十五皓月當空,新春幸福餘興未消的人們,閤家團圓,歡聚一堂,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鋪無不張燈結綵、火樹銀花。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跑馬燈、蒺藜燈,光彩耀眼;靜的、動的、跑的,目不暇接;各路民間花會也來獻藝,踩高蹺、跑旱船、舞獅子,爭奇鬥巧,鼓樂喧天。因此,元宵節前後3天,稱得上是“過大年”最熱鬧的日子了。
再說“吃食習俗”。在古代中國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燈節”這三天,不僅觀燈、遊園、踏青、鬧社火,而且民間美食也是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以下兩種吃食是百姓家必不可少的:
一是吃“元宵”元宵這個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古人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有詩為“一年明月打頭圓”。
天上一輪圓月映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著極其微妙的對映關係。“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穹兩元宵”。直觀地表達出了百姓團圓幸福的心景。
元宵俗叫湯圓,這在近代史上還有一個掌故呢,說是袁世凱稱帝遭到舉國反對,他的手下逢迎者引《巴陵縣誌》說“圓、元語同,又有完了之義。”意為“元宵”諧音“袁消”,乃是詛咒之詞。袁世凱就下令把“元宵”一律改叫“湯圓”了。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的人們又恢復了對“元宵”的稱謂。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的象徵食品。吃元宵則寓意家庭如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全國名稱較多,別稱有“湯圓”、“圓子”、“湯丸”、“水圓”、“浮圓子”、“乳糖圓子”等,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一般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二是吃“餃子”古代中國地域廣闊,南、北方習俗有別,比如河北、河南、山東部分地區就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在正月十五仍習慣吃餃子,民間盛傳“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話。
按照這一傳統習慣,他們是十五先吃餃子,十六再吃元宵。寓意是“扁扁圓圓又一年”。
為什麼要正月十五吃餃子,正月十六吃元宵呢?一是跟月亮的執行有關;二是跟華人的“口彩”有關。
月亮最圓滿的時刻是在“望”時,什麼是“望”呢?每逢農曆初一,月亮執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揹著地球,我們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著地球,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那輪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在沒有科學儀器的古代,古人發現,“望”之前月亮的腳步會比較慢,從“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十七才圓的現象。在追求過年團團圓圓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圓,自然不算圓滿。於是,先人們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賀歲,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古老習俗,一直沿承至今。
解答至此。